林爱兰
作品数: 127被引量:986H指数:19
  • 所属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谷德军
作品数:142被引量:1,024H指数:19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前汛期 准双周振荡 气候学 季节内振荡 小波变换
李春晖
作品数:112被引量:91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季节内振荡 气候学 年代际变化 前汛期 海温
郑彬
作品数:128被引量:74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学 降水 前汛期 平流层 年代际变化
梁建茵
作品数:113被引量:1,60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降水 年代际变化 西南季风 海温
万齐林
作品数:189被引量:1,57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数值模拟 资料同化 台风 同化
华南春季降水和冷空气活动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作用
关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机理,包括以下几种观点: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对流加热作用;海温的影响;热带的强迫,主要指大气环流季节变化背景下的季节内低频振荡;中纬度的触发作用。丁一汇、李崇银、何金海等总...
林爱兰梁建茵
关键词:春季降水冷空气活动
文献传递
赤道MJO活动对广东6月降水的影响
利用1979-2008 年共30 年广东省86 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 第二套分析资料的大气多要素日平均资料,分析赤道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活动对广东6 月降水的影响并讨论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赤...
林爱兰
关键词:物理机制持续性强降水动力模式
广东春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预测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取广东分布较为均匀的48个气象观测站5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用高桥浩一郎公式算得广东春季水资源量,用主分量分析计算它的主分量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利用滑动平均、气候变率、趋势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较详细分析了该水资源场的前4个主分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用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其分布做预测。结果表明:广东春季水资源的平均分布出现3个丰盛中心和2个缺乏中心。它含有4种基本分布类型,即全广东丰盛(缺乏)型,东缺乏(丰盛)西丰盛(缺乏)型,从北到南丰盛(缺乏)、缺乏(丰盛)相间型以及北部到中部丰盛(缺乏)型,东南部和西南部缺乏(丰盛)型。它们的气候变率不明显,第1主分量含有3阶时间幂函数变化趋势,揭示出广东春季水资源1950年代~1960年代初较为缺乏,1970年代初~1990年代中较为丰盛,以后又呈减少趋势。场的时间平均及第1~4主分量没有明显的突变事件存在。功率谱分析表明,第1、3、4主分量存在2.0~5.0 a振荡周期。对2004~2006年广东春季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预测表明:2004年为Ⅰb型,其分布为全省水资源严重缺乏型态,类型和分布的预测都与实测结果完全一致。预测2005年为丰、缺相间的Ⅲb型,分布形势为南北向丰、缺相间的带状,实测也是Ⅲb型,但具体的丰、缺分布区域与预测的分布区域没有对应。预测2006年为Ⅰd型和分布为全省严重缺乏型态,实测是西部缺乏东部丰盛,显然东部的预测是不正确的。后两年预测失败的原因可能与海温的春季障碍有关。
陈慧娴陈创买林爱兰
关键词:水资源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英文)
<正>The geographic-depend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ergy spectrum of the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
林爱兰
文献传递
热带夏季风场与对流场季节内振荡传播模比较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异常。结果表明:各要素反映的BSISO各种模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对流层低层风(850hPa纬向风或经向风)与对流比较一致。850hPa经向风(纬向风)所反映的纬向(经向)传播BSISO谱分布气候特征与对流情况最相似。在ENSO发展年,850hPa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加强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北传波变化趋势都与对流相似。在ENSO衰减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赤道外西传波)减弱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对流以及850hPa经向风、200hPa纬向风和200hPa经向风4种要素都能体现南海及周边地区北传波明显减弱这一特征。对流和850hPa纬向风所反映的北传波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之间关系一致。
林爱兰Li Tim李春晖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的最新研究概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于TBO的专门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TBO研究工作,对TBO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最新研究指出,热带暖海区的海-气耦合过程可以维持TBO循环而无需热带东太平洋的参与,表明了TBO确实是独立于ENSO而存在的海-气耦合系统,但是对于TBO的本质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
关键词:气候学海-气相互作用年际变率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被引量:13
2020年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林爱兰谷德军彭冬冬郑彬李春晖
广东省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1961年1月—2005年12月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大气多要素资料,定义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从多种角度(包括大气环流、海温、海气温差)讨论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6个月发生1次,以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持续性干旱事件具有大范围全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1960年代是20世纪下半叶干旱较频繁且强度较强的年代,但2001—2005年干旱出现的概率和强度都超过1960年代,反映了广东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各季节大气环流和海温等在广东干旱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变化特征:春季华南冷空气偏弱,夏季则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贝加尔湖槽及北太平洋洋中槽偏强,秋季亚洲大陆高压偏弱、冷空气活动较少,冬季则冬季风偏强、海平面气压场的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两种遥相关型同时出现。以上结果为干旱预测尤其是气候模式产品的动力释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郑彬梁建茵潘蔚娟王婷曾侠李琼
关键词:气候学
珠江三角洲热带气旋、暴雨预警信号发布关键技术研究
闫敬华袁金南李天然梁建茵万齐林丁伟钰陈子通刘春霞林爱兰
该成果属于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应用技术,包括4方面内容:1、高分辨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可用于台风预报, 多年应用评价表明,模式对台风路径预报性能稳定,效果良好。2、高分辨暴雨数值预报模式,分辨达14公里,垂直分31层,可制作定...
关键词:
关键词:热带气旋暴雨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技术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被引量:53
2007年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林爱兰梁建茵李春晖谷德军郑彬
关键词:季风环流背景热带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