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虎斌
-

-

- 所属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 所在地区:山西省 太原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郝春艳

- 作品数:68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动脉粥样硬化 热休克蛋白60 帕金森病 创伤性脑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
- 刘跃亭

- 作品数:98被引量:237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创伤性脑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创伤性 垂体腺瘤
- 范益民

- 作品数:166被引量:44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胶质瘤 胶质瘤 脑胶质瘤 人脑胶质瘤 显微外科手术
- 蒯东

- 作品数:29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内窥镜 创伤性 手术治疗 创伤性脑损伤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 陈来照

- 作品数:75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受体 靶点定位
- 颅底骨折颅内感染患者血清NF-κB、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观察颅底骨折颅内感染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颅底骨折患者(其中有13例合并颅内感染)血清NF-κB和NSE水平变化,并与24例正常体检者血清NF-κB和NSE进行对比分析,对颅内感染患者血清NF-κB和NS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颅底骨折患者NF-κB和NSE水平较正常体检者为高(P<0.05),颅底骨折合并颅内感染患者血清NF-κB和NSE水平较颅底骨折不伴颅内感染患者为高(P<0.05),血清NF-κB和NSE之间存在强正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915,P=0.00)。结论:颅内感染会使颅底骨折患者血清中NF-κB和NSE水平进一步增加,加重颅底骨折所造成的脑损伤。
- 范益民段虎斌
- 关键词:颅内感染颅底骨折NSE脑损伤
- 颅底骨折颅内感染患者血清NF-κB、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观察颅底骨折颅内感染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颅底骨折患者(其中有13例合并颅内感染)血清NF-κB和NSE水平变化...
- 范益民段虎斌
- 关键词:颅底骨折颅内感染NSE
- 颅脑损伤病人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浆神经肽Y(NPY)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34例脑外伤病人伤后及25名体检健康志愿者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浆中NPY含量。结果脑外伤病人血浆NPY含量明显增多,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外伤重型组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Y参与脑外伤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NPY释放增加是加重脑继发性损害的重要因素。
- 李银琦杨晓明段虎斌
- 关键词:脑外伤放射免疫法
-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94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接受神经内镜脑室血肿清除术,B组接受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结果A组33例,11例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3例部分清除。术后2周GCS为(12.34±0.99),显著高于术前的GCS〔(10.21±1.24)分,P<0.0001〕。B组61例,17例大部分清除,44例部分清除。术后2周GCS为(11.04±1.25)分,显著高于术前评分〔(9.79±1.17)分,P<0.0001〕。随访2个月后,A组GOS为(13.04±1.35)分,显著高于B组〔(11.79±0.95)分,P<0.0001〕。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较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少,病人恢复较快,效果确切。
- 段虎斌蒯东郝春艳刘跃亭刘虹吕虹朱永梅
- 关键词:内镜脑室穿刺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出血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和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王美霞徐建英段虎斌
- 关键词:肺炎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监护室VAP
- 高血尿酸对大鼠心肌组织核因子-kB表达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高血尿酸对不同年龄组大鼠心肌组织NF-kB表达、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60只,其中青年组[2月龄,(200±20)g]30只,老年组[24月龄,(470±20)g]30只,2组中又分为对照组和高尿酸组,每组15只。用酵母膏联合乙胺丁醇灌胃法建立高尿酸大鼠模型;心导管插管测定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度(±dp/dt max)。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n-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NF-kB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高血尿酸对青年组和老年组大鼠心功能未造成明显影响,但对心肌组织中NF-kB的基因、蛋白表达和线粒体Mn-SOD活性造成影响,引起NF-kB基因、蛋白表达和Mn—SOD活性增高(F=85.4284、120.6830和398.2283,P〈0.01),且青年高尿酸组大鼠NF-kB基因、蛋白表达和Mn—SOD活性增高幅度高于老年高尿酸组(q=6.8186,10.6936,18.8779,P〈0.05)。结论高血尿酸一方面可能引起心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氧自由基增加,但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线粒体Mn—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增强,从而减轻心肌组织中的炎症反应,保护心功能维持正常水平;且青年组对血尿酸增高的反应强于老年组。
- 郝春艳段虎斌张军锋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核因子-KB超氧化物歧化酶心脏功能试验
- 帕金森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2018年
- 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由于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和全部大脑功能活动不同程度的受损,达到一种完全明确的临床诊断标准十分困难,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经颅超声等医学影像技术在PD的诊断上提供了极大参考价值。
- 姚岱辛段虎斌
- 关键词:帕金森病影像学诊断SPECTPET/CT
-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及其有关规律.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院已做的58例PVP手术的PD患者(手术组)以及21例未接受PVP手术的PD患者(未手术组)进行长期随访...
- 段虎斌
- 关键词:苍白球毁损术帕金森病疗效随访
- 文献传递
-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创伤模型组(TBI组)、EPO治疗组(T+E组)、G-CSF治疗组(T+G组)、EPO和G-CSF联合治疗组(T+E+G组),然后再按照1、3、5、7、14 d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用Feeney法制备脑创伤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共3 d。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5、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标及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数量及其分化方向。各组大鼠mNSS评分、血液学指标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 (1)各治疗组在用药后5、7、14 d时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P<0.05),T+E+G组mNSS评分又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2)T+E+G组从第3天开始创伤周围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于7 d时达高峰;对比各组7 d时脑组织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T+E+G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两单独治疗组也明显高于Sham组和TBI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EPO和G-CSF能明显改善TBI后大鼠神经功能症状,促进创伤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 路贵段虎斌郝春艳葛立峰王艳玲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颅脑损伤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然后再被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假手术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0.5、6、12、24 h组,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变化。结果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各持续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持续缺血6 h组均达到峰值。结论机体长期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病变对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有正向调控作用,缺血后可随时间变化。本实验结果可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估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皇甫斌段虎斌刘跃亭夏添贾志亮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