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俊
作品数: 14被引量:78H指数:4
  • 所属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相关作者

许龙善
作品数:95被引量:689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研究主题:登革热 流行病学 嗜人按蚊 传染病 疾病控制
徐保海
作品数:64被引量:284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蝇类 登革热 种群密度 嗜人按蚊 白纹伊蚊
张山鹰
作品数:108被引量:572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疟疾 间日疟原虫 输入性疟疾 疾病控制 裂殖子表面蛋白1
李莉莎
作品数:5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省卫生防疫站
研究主题:嗜人按蚊 防制 种群密度 水稻灌溉 浸泡蚊帐
何秀华
作品数:4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省卫生防疫站
研究主题:防制 嗜人按蚊 浸泡蚊帐 蚊虫防制 蚊虫
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特征研究与防治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索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总结干预措施控制疟疾流行的效果及经验。[方法]调查影响疟疾流行的人群及地理分布特征,暴发点分布、流行程度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以及媒介按蚊的种群和密度。对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及丘陵山地村庄等重点防治对象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结果]疟疾发病数从1994年的1 156例,下降至2004年的11例,37个暴发点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无本地传播病例发生,未查到微小按蚊;建立健全了当地疟疾监测和管理系统。[结论]闽南地区采取的抗疟措施得当,疟疾流行已有效控制。
张山鹰许龙善徐保海吴金俊欧阳榕杨发柱谢汉国屠昭平
关键词:疟疾疾病监测干预措施疾病控制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效果的评价与监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徐保海许龙善张山鹰杨发柱谢汉国吴金俊屠昭平欧阳榕叶道光张芝平
关键词:嗜人按蚊防制效果
革胡子鲶鱼在城市小区防制蚊虫的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作者于1997年6~10月,在福州城市小区蚊虫主要孳生地放养革胡子鲶鱼苗控制蚊虫孳生,从而减少蚊虫危害程度的研究。实验区主要蚊虫孳生地为排水沟、积水池、发粪池以及缸、罐、废塑料桶、盆景等小型积水。养鱼前重要环境幼虫密度高达856~1213条/勺,室外人饵诱捕叮人率为24.0只/人工小时;室内密度指数为4.5只/间。投放鱼苗后,蚊幼虫密度迅速下降,观察期间主要环境基本未再发现蚊虫孳生,平均室外叮人率下降至3.0只/人工小时;室内密度指数为0.33只/间,与对照区相比较,其相关密度值(RPI)为0.283和0.152,分别下降71.7%和84.8%。在所有放养的水体中,鱼苗生长良好,显示革胡子鲶鱼是城市污染型环境防制蚊虫的良好天敌。
徐保海吴金俊何秀华李莉莎张山鹰屠昭平刘东武陈善隆
关键词:蚊虫防制
全文增补中
福建省基本消灭疟疾的研究
许龙善吴金俊徐保海何秀华张山鹰
福建疟疾流行于1972年再次形成高峰,年发病数52万余例,发病率238.3/万。 该项目经过23年的研究,查明了福建省疟疾暴发流行成因和传播因素,在国内首先引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定嗜人按蚊传播间日疟媒介能量为中华按蚊的19....
关键词:
关键词:疟疾按蚊属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控制
闽南地区疟疾流行潜势调查、干预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评价
张山鹰许龙善欧阳榕李莉莎谢汉国吴金俊徐宝海杨发柱刘庆生郑祖杰
应用数学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研究,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7项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人群类型3个因素的估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56、10.92和4.43。疟疾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
关键词:
关键词:疟疾干预
福州郊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4
2000年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调查本次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 ,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流行区媒介伊蚊种类 ,以免疫萤光法检测成蚊病毒自然感染率并判定传播媒介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幼虫密度 ,以人饵诱捕法人工小时调查成蚊刺叮率 ;调查主要流行村蚊虫孳生环境 ,了解媒介伊蚊孳生现状。结果 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 ,埃及伊蚊末捕及 ,成蚊登革病毒 2型自然感染率为 2 3.0 7% ,8个主要流行村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平均房屋指数为 5 6 .5 ,容器指数 5 4.5 ,布雷图指数 175 .5 ,刺叮率为 42 .3只。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类型有 19种 ,主要为闲置的缸、罐类 ,桶类和旧轮胎等各种容器型积水 ,分别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 2 9.42 % ,17.0 7%和 15 .33%。结论 白纹伊蚊是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 ,当地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 ,缸、罐类和桶类。
徐保海许龙善李世清陈润陈润黄耕成屠照平陈黄河黄耕成吴金俊黄鼎生
关键词:登革热传播媒介流行病学
福建省残存嗜人按蚊清除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清除残存嗜人按蚊 ,阻断疟疾传播。方法 :搜索残存嗜人按蚊 ,实施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 ,复查所有嗜人按蚊分布点 ,评价清除效果。结果 :1989~ 1994年 ,于建阳、武夷山、邵武、顺昌和三元等县 (市、区 )发现残存嗜人按蚊分布点 42个 ,嗜人按蚊占人房按蚊组成的 2 6 .2 0 %。 2 0 0 1年完成闽北地区灭蚊后全部嗜人按蚊分布点的复查工作 ,95 .80 %分布点经 2~ 3次以上反复性复查 ,最多达 12次 ,所有复查点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1988年清除工作前 ,分布区疟疾发病 1381例 ,年发病率为 4.47/万。采取措施后 ,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 ,1995年后 ,嗜人按蚊分布区未再发生疟疾暴发流行。 1998~ 2 0 0 1年 ,未发现当地疟疾感染者。结论 :闽北地区嗜人按蚊已被清除 ,当地疟疾传播得到有效阻断。
徐保海许龙善李莉莎吴金俊郑粹荣张山鹰郑祖杰刘庆生何秀华欧阳榕
关键词:嗜人按蚊浸泡蚊帐防制
三明市嗜人按蚊与疟疾发病关系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1基本情况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山区,辖1市9县2区,154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68万人,总面积2.3万km2.境内山峦起伏,有沙溪等3大水系,水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00%,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气候温和,相对湿度高,雨量充沛,农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窗口既少且小,居民夏季多有赤膊户外乘凉习惯,有利于蚊媒滋生繁殖及疟疾流行传播.
郭双裕陈德仁吴金俊王在途郑剑锵吴其华
关键词:疟疾疾病传播
福州郊区登革热媒介防制措施与效果被引量:24
2001年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白纹伊蚊是当地传播媒介 ,为迅速控制疫情 ,在流行区实施以灭蚊为主的防制措施。方法 :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治理、清除无用积水和减少媒介滋生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使用高效氟氯氰菊酯和强力克敌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以 2 0mg/m2 实行滞留喷洒和空间喷洒灭蚊。灭蚊前、后调查白纹伊蚊种群密度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刺叮率评价防制效果。结果 :灭蚊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 5 6 .5 ,容器指数 5 4.5 ,布雷图指数 175 .5 ;灭蚊后分别下降为 2 .4、11.5和 4.0 ,下降率分别为 95 .8% ,78.9%和 97.8% ;刺叮率从灭蚊前平均 42 .3只 /人工小时下降为零 ,从 10月 12日后未再发现新病例。结论 :防制措施得当有效 ,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
徐保海许龙善黄耕成李世清吴金俊屠照平方勇黄鼎生陈润
关键词:登革热媒介防制措施防制效果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1993年
近年来,同工酶电泳技术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并用同工酶作为遗传标志进行物种鉴定,探讨自然种群基因结构的变化及种内、种间的亲缘关系。本文用垂直平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闽北种群数量大。
许龙善何秀华黄柏芳吴金俊郑祖杰
关键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同功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