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清
作品数: 32被引量:117H指数:7
  • 所属机构:淮南新华医院
  • 所在地区:安徽省 淮南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项桂菊
作品数:44被引量:161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PBMC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 IP-10 MRNA表达
王健
作品数:246被引量:1,186H指数:16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PBMC 慢性乙肝患者 MIL-2R CD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赵金红
作品数:92被引量:307H指数:10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粉螨 孳生 趋化因子 医学寄生虫学 螨类
童瑞
作品数:6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肝硬化 肝性脊髓病 肝源性糖尿病 慢性肝炎 糖尿病
胡孝彬
作品数:55被引量:293H指数:11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 血清 MRNA MRNA表达
静脉补钠对肝硬化低钠血症的价值
肝硬化患者常有电解质紊乱,出现腹水或其它并发症后,使用利尿剂治疗,这种改变更为明显,尤其以低钠血症更为常见.在治疗肝硬化腹水过程中,许多临床医生因顾虑水钠潴留而限制钠的摄入及大剂量利尿剂的应用,而忽略了补钠,常常使得低钠...
江水清项桂菊李玉芝胡孝彬
关键词:肝硬化低钠血症腹水
文献传递
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治疗难治性肝性胸水18例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治疗难治性肝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析机对 18例难治性肝性胸水患者的胸水进行超滤浓缩 ,置 -18℃环境中冷冻 2~ 3d ,3 7℃温育溶解后静脉回输。结果 :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后 ,胸水量减少至微量或消失 ,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消失 ,症状被控制时间持续一周以上 ,有 4例持续 5个月以上未复发 ,有 1例保持 2 8个月无症状。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分别为 (4 6 6± 8 7)g/L和 (5 4 8± 6 5 )g/L ,白 /球比值为 0 99± 0 17和 1 2 3± 0 14 ;动脉血氧分压为 (7 0 6± 1 3 8)kPa和 (8 75± 1 2 3 )kPa ;血清钠为 (12 3± 13 )mmol/L和 (13 2± 15 )mmol/L ,氯 (98± 8)mmol/L和 (10 3± 9)mmol/L ,以上各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P <0 0 0 1) ,副作用少。结论 :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能有效地使难治性肝性胸水消退 ,疗效持久 ,能提高血清蛋白水平 ,升高氧分压 ,疗效确切。
江水清项桂菊李玉芝宋辉胡孝彬曲学玲薛爱玲钱於枋
关键词:冷冻浓缩胸水胸腔积液静脉回输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在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冷冻浓缩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析机对32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进行超滤浓缩,置-18℃环境中冷冻2~3天,37℃温育溶解后静脉回输。结果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前后,血清总蛋白为(59.1±5.6)g/L和(66.3±4.7)g/L,白/球比值为0.8±0.3和1.1±0.5,腹水总蛋白为(15.2±6.8)g/L和(55.6±8.4)g/L;腹围为(91.3±9.5)cm和(80.8±9.2)cm,腹压为(3.5±0.43)kPa和(2.4±0.32)kPa,24 h尿量为(615.0±185.5)ml和(1 240.0±255.0)m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清钾为(3.5±1.1)mmol/L和(4.0±1.3)mmol/L,腹水钾(3.6±0.9)mmol/L和(4.1±1.0)mmol/L;血清钠为(122.2±4.0)mmol/L和(126.5±4.3)mmol/L,腹水钠为(120.8±4.5)mmol/L和(123.3±4.7)mmol/L;血清氯为(90.3±6.2)mmol/L和(95.1±5.7)mmol/L,腹水氯为(92.0±5.9)mmol/L和(96.4±50.5)mmol/L;治疗前后相比,血清钠、腹水钠、腹水钾、血清氯、腹水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P>0.05)。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后,除2例出现一过性发热外,未发生低血压、肝昏迷、消化道出血现象,未出现蛋白凝集、堵塞管腔;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结论
项桂菊王健李玉芝江水清胡正力曲学玲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症腹水静脉回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趋化因子IP-10和Mig表达及其与干扰素治疗的相互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部分CXC趋化因子(IP-10、Mig)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2种类型干扰素-α(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淮南第二矿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动态检测其经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PBMC内IP-10、MigmRNA的含量,同时选取同期24例体检正常献血员为对照组,测量其PBMC内IP-10、MigmRNA的含量。2组均以趋化因子与管家基因GAPDH的对数比值为其最终相对表达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IP-10、Mig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87±0.0768)、(0.6883±0.069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IFN-α治疗3个月后IP-10、Mig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741±0.0912)、(0.5962±0.098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IFN-α治疗6个月后IP-10、Mig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235±0.0924)、(0.4105±0.089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普通IFN-α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后各趋化因子表达水平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IP-10、MigmRNA表达升高,普通IFN-α和PEG-IFN-α均能显著下调IP-10、MigmRNA表达水平,PEG-IFN-α治疗组疗效优于普通IFN-α组。IFN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控制病情发展十分有利。
赵金红王健江水清项桂菊
关键词:趋化因子干扰素-Α
慢性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IP-10的表达被引量:17
2006年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反映炎症活动的指标,CXC趋化因子7干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 γ-inducible protein10,IP-10)与其受体CXCR3相互作用,对表达该受体的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的活化、增殖,在机体抗感染、抑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IP-10在慢性乙肝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选择45例慢性乙肝患者动态检测IP-10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王健赵金红江水清项桂菊
关键词:CXC趋化因子慢性乙肝患者IP-10受体CXCR3NK细胞致病过程
肝性脊髓病1例
2007年
江水清童瑞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上消化道出血脾肾静脉分流术双下肢无力反复呕血脾功能亢进
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CD25及mRNA表达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白细胞分化抗原(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典型慢性乙肝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轻度93例,慢性乙肝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和常规治疗亚组,以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动态检测IFN-α2b治疗前后CD25和CD2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轻、中度组中以IFN治疗者的CD2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其CD25 mRNA含量亦同步升高。第3疗程后,以干扰素治疗者CD25表达水平与常规治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5 mRNA表达水平与CD25的表达呈平行关系。结论慢性乙肝患者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低,并与患者病情活跃程度有一定关系;IFN-α2b可诱导慢性乙肝患者表达CD25、CD25 mRNA,改善宿主免疫状况。
王瑜江水清王健
关键词:IFN-Α2B慢性乙肝MRNAREAL-TIMEPCR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XC趋化因子Mig的表达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Mi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相关性。方法以实时PCR法动态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MigmRNA的表达水平,以趋化因子与GAPDH比值为其最终含量。以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外周血中Mig蛋白含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MigmRNA表达水平为0.6883±0.06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Mig血清浓度为(609.6±73.8)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PBMC内MigmRNA与其外周血中Mig含量显著相关(r=0.7157,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显著相关(r=0.7220,P<0.001),外周血中Mig含量与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相关(r=0.7266,P<0.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MigmRNA及血清Mig含量表达均增高,Mig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参与了乙肝慢性化病程。
赵金红王健江水清项桂菊
关键词:乙型肝炎趋化因子MIG
肝源性糖尿病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严重肝病导致的糖耐量异常,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已知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代谢异常、升糖激素增多以及乙、丙型肝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毒性作用等多种因素。治疗上要根据其发病机制,同时治疗肝病和糖尿病,即护肝和降糖治疗,方能达到较好效果。近年来针对肝病的肝移植效果良好。
江水清
关键词: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严重肝病丙型肝炎病毒糖耐量异常胰岛素分泌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对临床病情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出现YMDD变异后对临床病情及病毒量的影响 ,以及YMDD变异与前C区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 13 5例曾用过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住院病例 ,按检查结果分为两组 ,YMDD变异组 61例 ,未变异组 74例 ,对两组病情诊断、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 ,YMDD变异与HBeAg、前C区变异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YMDD变异与未变异在慢性肝炎 (轻度 )分别为 9.8% ( 6/ 61)与 8.1% ( 6/ 74)、慢性肝炎 (中度 )分别为 44 .3 % ( 2 7/ 61)与 48.6% ( 3 6/ 74)、慢性肝炎 (重度 )分别为 2 6.2 % ( 16/ 61)与 2 9.7% ( 2 2 / 74)、慢性重型肝炎分别为 9.8% ( 6/ 61)与 14 .9%( 11/ 74)、肝硬化分别为 4.9% ( 3 / 61)与 10 .8% ( 8/ 74) ,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病毒载量 <1×10 4copies/ml者分别为 1.6% ( 1/ 16)与 2 0 .3 % ( 15 / 74,P <0 .0 1)、1× 10 4~ 10 6copies/ml者分别为 9.8% ( 6/ 61)与 2 9.7% ( 2 2 /74,P <0 .0 1)、≥ 1× 10 7copies/ml者分别为 88.5 % ( 5 4/ 61)与 5 0 .0 % ( 3 7/ 74,P <0 .0 1)。肝功能 6项指标中ALT、ALB、A/G、TBIL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ST、PTA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5 )。YMDD变异组中HBeAg阳性率 68.9% ( 4 2 / 61) 。
江水清朱建芸崇雨田陈雪娟黄仰甦
关键词:YMDD变异前C区变异病情诊断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