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焱光
作品数: 121被引量:881H指数:18
  • 所属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所在地区:山东省 青岛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石学法
作品数:429被引量:2,450H指数:2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 富钴结壳 南黄海 热液区
吴世迎
作品数:51被引量:201H指数:1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马里亚纳海槽 冲绳海槽 氧同位素 海区 地球化学
刘升发
作品数:51被引量:458H指数:1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质区 东海内陆架 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 孟加拉湾
王昆山
作品数:53被引量:360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物 重矿物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碎屑
邹建军
作品数:39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江口 末次冰期以来 早期成岩 鄂霍次克海 古环境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净输运模式被引量:25
2009年
根据对东海内陆架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Gao-Collins"粒度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内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细颗粒(>5Φ)和粗颗粒(<5Φ);细颗粒分布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粗颗粒主要分布在闽江、瓯江等入海河流口门以及马祖等海岛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等粒度参数对应性较好,总体特征为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也较低;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运移模式总体为NE—WS方向运移,而研究区边缘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向左右两侧的偏移,南部闽江河口区沉积物由近岸向海方向辐射运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主要受控于流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刘升发刘焱光朱爱美李朝新石学法
关键词:泥质区粒度特征东海内陆架
西格陵兰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西格陵兰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进行研究,并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硅藻种属及站点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种和极地种为该海域的优势种,而暖水种主要分布在拉布拉多海。根据对应分析站点的得分情况,将35个站点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对每个组合分布区域的环境影响因子,如:洋流、极地水团、陆地冰川融水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西格陵兰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与上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何晋娜沙龙滨刘焱光蒋辉
关键词:硅藻
日本海的末次盛冰期被引量:2
2009年
日本海末次盛冰期的沉积层几乎都是以交替出现的深色纹层、浅色纹层状和均质沉积物为特征。根据日本海中部和南部两个岩心记录的末次盛冰期的沉积特征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讨论了低海平面时期东亚季风对日本海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24.2~17.8cal.kaBP,日本海南部纹层沉积的分布均对应了夏季风的相对增强,表明季风降水输入是引起该时期日本海底层水含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夏季风的控制下,低盐富营养的东海沿岸水的强弱变化使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温度也在24.2~17.8cal.kaBP期间出现低值并剧烈变化。30~24.2和17.8~15cal.kaBP,受增强的冬季风(夏季风减弱)影响,日本海水体的流通性较强,底层水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对23~17.5cal.kaBP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高值的原因存在很多争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季风降雨输入量大于蒸发量、表层水盐度普遍降低、水体出现密度分层、水层间的垂直交换受到限制所致。
刘焱光邹建军李朝新张伟滨石学法Suk Bong-Chool
关键词:海平面东亚季风末次盛冰期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海洋地质考察执行情况介绍
海洋地质考察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考察队员共10人,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考察作业自2012年7月11日开始,至9月11日结束,历...
刘焱光
楚科奇海盆M04柱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记录被引量:6
2015年
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采自楚科奇海盆的M04柱进行粒度、冰筏碎屑、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盆晚更新世MIS4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MIS4期以来,楚科奇海盆M04柱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冰期沉积物粒度分布以双峰态为主,由洋流搬运和海冰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高、高岭石含量低;间冰期沉积物具有三峰态粒度分布特征,由海冰搬运、洋流搬运和冰山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低、高岭石含量高。通过M04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冰洋边缘海盆的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楚科奇海盆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温暖的间冰期受波弗特涡流驱动,波弗特海为研究区的物源输入提供了主要贡献;寒冷的冰期表层环流呈反向输运,细颗粒物源碎屑以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为主。
章伟艳于晓果刘焱光金路叶黎明许冬边叶萍张德玉姚旭莹张富元
关键词:粒度黏土矿物古环境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矿物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对北冰洋西部7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全岩X射线衍射矿物组成分析,结合洋流和地质背景,探讨各矿物分区的物质来源。矿物组合分区表明研究区物质来源变化较为复杂:(1)在楚科奇海的中部靠近白令海峡处长石含量很高,主要是阿纳德尔...
董林森石学法刘焱光方习生陈志华王春娟邹建军黄元辉
关键词:XRD北冰洋西部矿物学表层沉积物
冲绳海槽中段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8
2001年
对冲绳海槽中段 3个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系统分析得知 ,岩芯沉积物的CaCO3含量一般 >1 0 % ,最高含量接近 30 % ,烧失量大都在 1 0 %~ 30 %之间变化 ,反映了该海区处于溶跃面之上钙质生物极为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结合δ1 8O曲线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 ,探讨了 1 2 0kaB .P .以来碳酸盐旋回的“大西洋型”演变特点 ,同时对该区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热液活动印记作了一定的探讨。
吴世迎刘焱光王湘芹白黎明吴军瑞
关键词:冲绳海槽碳酸盐烧失量古环境沉积岩芯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3
2007年
对采自长江口南支的130个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了20种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地球化学分区:Ⅰ区以相对富集SiO2,Sr,Zr元素为典型特征,主要涵盖5 m等深线以浅的长江三角洲前缘区;Ⅱ区以相对富集Al2O3,TFe2O3(全铁),MgO,Pb元素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前三角洲的广大区域。从地球化学分区的空间分布来分析,这两个分区元素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沉积水动力条件与沉积介质物化性质这两个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即在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王国庆石学法刘焱光窦衍光
关键词:长江口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环境
亚洲大陆边缘不同纬度陆架海沉积有机质源-汇过程及响应
胡利民石学法刘焱光邹建军白亚之
西格陵兰中晚全新世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演变被引量:1
2014年
对西格陵兰海域GA306-GC3孔中的89个样品进行鉴定,共发现46个属的107个硅藻种及其变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后发现该孔可分为3个硅藻带和2个亚带。硅藻丰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重建的6 70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同时也与其它古气候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共同追溯了西格陵兰海域6 7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古气候事件。
刘晶沙龙滨刘焱光李冬玲蒋辉
关键词:硅藻中晚全新世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