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波
作品数: 28被引量:91H指数:5
  • 所属机构:重庆文理学院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胡同泽
作品数:75被引量:383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朝天门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 服务型政府 政府 以民为本
郎维伟
作品数:64被引量:359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政策 村落社会 中华民族 邓小平 共同体意识
曹成刚
作品数:45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
研究主题:新生代农民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 农民工
钟志奇
作品数:40被引量:139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新建本科院校 城乡统筹
蒋礼文
作品数:20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农地征收过程中公权与民权的平衡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在现代政治生态体系中,公权与民权是矛盾的统一体。公权与民权的失衡是农地征收的风险源,致使失地农民群体遭受收益分配受损风险、决策参与不足风险、重新就业乏力风险、社会保障残缺风险和城市融入障碍风险等"五重风险"。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是征地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征地风险责任的承担者、失地农民集体偏好的关注者和征地民主与效率的统一者。为此,塑造公权执行者正确的价值观念、推进农地征收相关制度设计创新、健全失地农民群体政策参与机制和完善农地征收对象民权救济手段,是实现公权与民权平衡、化解失地农民风险困境的路径选择。
文晓波
关键词:农地征收
农地征收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分析了农地征收过程中地方政府、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开发单位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发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三者之间利益分配的均衡程度和博弈的最终结果。在结合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对政府角色"错位"、"越位"、"缺位"等失调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途径选择。
文晓波
关键词:农地征收政府角色定位
身份与权利:民族差异化政策的思考——基于“正义”双重含义的视角被引量:3
2015年
社会个体政治性的国家公民身份和文化性的民族成员身份之间已经失去平衡,民族身份成为差异化权利优惠政策的唯一依据,而我国主要通过"民族成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实现。民族差异化政策是"公平的正义"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不否认和排斥"平等的正义"。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任务和"四个认同"的工作目标,需要重新思考新形势下的民族差异化政策并进行适度的修正和调适。减少民族政策的优惠程度和范围、降低民族优惠政策中身份因素的比重、消除民族优惠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可能的路径选择。
文晓波郎维伟
关键词:民族政策身份正义调适
失地农民的风险困境与化解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农地征收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利益分配失衡、城市融入障碍和救济手段乏力的风险困境。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是保障民主公民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制度创新和化解失地农民风险的责任体。因此,政府要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机制、健全征地政策民主协商机制、健全农地征收制度创新机制和建立多元救济手段互补机制,有效规避、管控和化解"征地风险",确保失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实现失地农民问题"软着陆"。
文晓波
关键词:失地农民政府责任
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分析了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分配现状,在结合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的现实途径。
文晓波
关键词:农地征收地租利益分配
民族立法与民族政策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民族事务法治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政策是民族立法的前期基础,民族立法是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保障。但是,目前中国民族立法政策化的现状阻碍了民族事务法治化的进程,是中国法制化曲折进程的投影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产物。因此,要克服制度变迁"锁定效应",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厘清民族政策与民族立法关系,完善民族立法形式,加强民族事务执法效果,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进程。
文晓波郎维伟
关键词:民族政策民族立法
农地征收过程中的制度失衡与政府责任被引量:4
2010年
农地征收过程中的制度失衡主要表现为:农地征收范围界定不清楚、征收程序缺乏规范性、国有集体土地地位不平等和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政府应承担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主体责任。在农地征收过程中,政府要树立为人民负责任的意识,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切实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晓波
关键词:农地征收制度失衡政府责任
习惯法对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发展的影响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2015年
习惯法是民族地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对现代产权界定制度、配置制度、运营制度和保护制度具有较强的制约性作用,阻碍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维系习惯法的“情理”、“服从”原则也是优化产权制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既要充分认识到习惯法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也要假借其积极作用和正面效应,通过产权制度移植、产权制度变迁和产权制度重构等路径,实现民族地区产权制度的优化目标。
文晓波
关键词:民族地区习惯法两面性产权制度
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分析了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分配现状,在结合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的现实途径。
文晓波
关键词:农地征收地租利益分配
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以16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例被引量:14
2007年
本文利用16个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对1921失地农户生存状况的抽样调查后公布的数据,对东、中、西部的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收入、消费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只有部分失地农民顺利地、合理地离开了土地,获得了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机会,收入和消费同步增长,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大部分失地农民面临收入和消费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再就业困难等共同问题。
蒋礼文文晓波
关键词:失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