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会敏
作品数: 30被引量:250H指数:8
  • 所属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王莉
作品数:65被引量:48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率变异性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李一石
作品数:341被引量:1,695H指数:20
供职机构:卫生部
研究主题: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 高血压 冠心病
华潞
作品数:117被引量:58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原发性高血压 华法林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心率变异性 高血压
樊朝美
作品数:126被引量:58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研究主题: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
成小如
作品数:58被引量:35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噪声 高血压 等效声级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复方坎地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评价国产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16 mg/氢氯噻嗪12.5 mg)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清洗期后,进入坎地沙坦酯片8 mg 单药治疗期,对4周后坐位血压未达标者(达标为血压<140/90 mmHg),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分别服用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复方坎地沙坦酯组,28例)或16 mg 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组,27例)治疗8周。比较两组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变化。观察组内与组间服药前后的不同时段的血压变化,谷峰比值及血压平滑指数。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基础指标比较无差异。复方坎地沙坦酯组与坎地沙坦酯组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全日平均值(24小时)、日间平均值(6:00~22:00)、夜间平均值(22:00~6:00)均明显下降,与同组基线值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复方坎地沙坦酯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全日平均值(24小时)、日间平均值(6:00~22:00)、夜间平均值(22:00~6:00)的降低幅度与坎地沙坦酯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谷峰比值(SBP/DBP)复方坎地沙坦酯组分别为99.36%(19.16/19.28 mmHg)和87.36%(10.14/11.61 mmHg),复方坎地沙坦酯组分别为54.42%(7.30/13.41 mmHg)和64.86%(6.43/9.91 mmHg)。血压平滑指数(SBP/DBP)在复方坎地沙坦酯组为4.53/3.91,坎地沙坦酯组为1.29/1.52。结论: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复方制剂比单药降压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动态血压平均下降幅度日间>全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复方坎地沙坦酯控制血压更平稳。
贾友宏明广华杨新春王莉边文彦庞会敏胡颖康健张阴凤刘红成小如方丽高明明李一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谷峰比值
二种溶栓剂应用致死亡的病例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2005~2009年期间本院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情况。方法对应用rt-PA或UK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57)和肺血栓栓塞症患者(n=60)的溶栓剂应用情况、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117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院内死亡10例(8.5%),原因为心源性休克(6例)、心脏破裂(3例)和心室颤动(1例)。10例死亡患者中,无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7例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3例。应用rt-PA溶栓治疗的98例(84%)患者院内死亡7例,19例患者接受UK溶栓治疗,死亡3例。结论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院内死因主要与基础疾病相关,科学规范的应用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华潞张叶萍庞会敏胡颖李一石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院内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致160例肌病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同程度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并整理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报告至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数据完整的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病例.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别定义为一般程度肌病组及横纹肌溶解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用药情况、转归等.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均值的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分析.结果 共收集16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2±13.6)岁,男性82例(51.2%),女性78例(48.8%),肌病相关ADR发生时间从服药即刻至服药4年.临床表现为肌痛、肌炎、无症状肌酶升高或横纹肌溶解症表现.160例肌病相关ADR病例中,横纹肌溶解组54例(33.8%),一般程度肌病组106例(66.3%).横纹肌溶解组和一般程度肌病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8.5±15.4)岁和(62.0±12.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男女比例分别为25∶29和57∶49,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服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的例数分别为24例(44.4%)及26例(16.5%)(χ^2 =16.45,P <0.001);服用辛伐他汀的例数分别为38例(70.4%)及34例(32.1%) (χ^2 =21.20,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服用高剂量他汀及服用辛伐他汀均与肌病相关A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5、0.290和0.364,P均<0.001).死亡4例,年龄71-85岁,均有较高剂量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史,其中3例病史明确的患者均存在复杂合并疾病、急性病程或复杂合并用药史.结论 发生肌病相关ADR中,高龄、服用高剂量他汀、服用辛伐他汀的患者ADR的严重程度更高.
江岳鑫娄莹刘玉清王莉庞会敏张俊周应群李一石
关键词:降血脂药肌疾病横纹肌溶解药物不良反应
动态血压监测在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体会
2008年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成为临床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评价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动态血压不受诊所血压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可以判定高血压药物之间的真正疗效差异。ABPM提供24小时血压的连续自动监测,可以在两次连续给药的间隔时间内,测定整个给药期间的血压变化,尤其是在特定的时问段测量血压,而常规的诊所血压测量难以做到。本人在这十几年的药物临床试验中深有体会,现与有关同行交流,供参考。
王莉王树贤庞会敏李一石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
贝凡洛尔和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贝凡洛尔和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5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洗脱2周后,随机口服贝凡洛尔(n=26,贝凡洛尔组)100~200 mg/日,分两次口服,或美托洛尔(n=27,美托洛尔组)100~150 mg/日,分两次口服,治疗8周。服药前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各1次,分析24小时时域和5分钟频域指标。结果:服药后贝凡洛尔组24小时长程时域指标: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全部RR间期中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总的RR间期个数乘以100(PNN_(50))均较用药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5分钟短程频域指标:高频(HF)增加,低频(LF)/HF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美托洛尔组24小时长程时域指标:rMSSD较用药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5分钟短程频域指标:HF较用药前增加,LF/AF则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美托洛尔相比,具轻度α_1受体阻滞作用的高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同样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王莉华潞庞会敏成小如汪芳黄洁孙兴昌胡颖李一石
关键词:贝凡洛尔美托洛尔原发性高血压心率变异性
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致转氨酶升高32例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致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11-01至2012-12本院第11病房合用低分子量肝素和他汀类药物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的45例患者数据,剔除既往有转氨酶升高病史、入院即有转氨酶升高、中途中断治疗、肝功能检查资料不全病例,共收集32例,回顾分析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情况、低分子量肝素品种、用药后ALT水平升高出现的时间及临床转归。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使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其中15例在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所用的低分子量肝素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钠。32例患者中,ALT水平在正常上限3倍以内者18例,≥正常上限3倍者14例。ALT水平升高出现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平均第(3.0±3.8)d。所有患者在ALT水平升高后均停用低分子量肝素,16例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所有患者在应用保肝药物后ALT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可致ALT水平升高,两者可能有协同效应。因此,这两种药物合用时需要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
杨旭黄晓青张云孙慧张海华张炜王莉庞会敏华潞李一石
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他汀类药物转氨酶升高
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8
2006年
目的探讨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以纽约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方法评估心功能,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并随访2年。结果(1)135例慢性心衰患者平均随访(640±100)d,发现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比不发生事件组的Nt-proBNP基线水平明显为高。(2)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和是否发生事件明显相关,LogNt-proBNP每变化1个单位,风险增加14倍;Nt-proBNP≤1246ng/L组的生存曲线高于Nt-proBNP>1246ng/L组。(3)Nt-proBNP水平对预后判定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其对心血管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88·5%,阴性预测价值为11·5%。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中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且随着心功能不全级别的增高相应递增;(2)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程度对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汪芳李卫黄洁王莉边文彦庞会敏王洋顼志敏李一石
关键词:预后
2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评价并分析2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指出20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HRV时域和频域分析各项时域参数值较正常参考...
王莉华潞庞会敏陶永康樊朝美谢爽李一石
关键词:高血压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文献传递
多沙唑嗪与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2类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与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洗脱2周后,随机口服多沙唑嗪(n=21)2~4 mg/d或特拉唑嗪(n=21)2~4 mg/d,均每日1次服用,治疗8周。服药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各1次,分析24 h心率变异性时域和5 min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结果:用药8周后高血压患者的24 h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两组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较用药前略有增加,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MSD,特拉唑嗪组除外)、全部RR间期中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以总的RR间期个数乘以100(PNN50)较用药前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 min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α1受体阻滞剂短期治疗未显示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有益影响。
王莉华潞樊朝美孙兴昌何奇明庞会敏李一石
关键词:多沙唑嗪特拉唑嗪Α受体阻滞剂原发性高血压心率变异性
多沙唑嗪与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研究2类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与特拉唑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SeDBP)95~110 mmHg。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胸片、心电图、血、尿常规及...
王莉华潞樊朝美孙兴昌庞会敏黄岩李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