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作品数: 64被引量:139H指数:9
  • 所属机构:广西科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生物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黄庶识
作品数:189被引量:768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
研究主题: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FTIR 光镊 抑菌活性
覃仙玲
作品数:53被引量:152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
研究主题:球形棕囊藻 核酸适配体 卵形鲳鲹 溶藻弧菌 赤潮
高程海
作品数:190被引量:282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细菌 类化合物 化学成分 柳珊瑚
王巧贞
作品数:39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
研究主题:线粒体 多样性 海洋弧菌 基因 拉曼光谱研究
余炼
作品数:108被引量:402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抑菌活性 参苓白术散 克罗恩病 物种多样性 肛瘘术后
具有溶藻能力的新属菌株及其对球形棕囊藻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溶藻能力的新属菌株,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404,分类命名为Mesobaculum littorinae M0103。该菌株筛选简单、容易培养,发明人还建立了相应培养方法。研究表明,...
李菲覃仙玲陈波潘信利姜发军李喆
文献传递
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毒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毒性,为南海深海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咸水虾生物致死法测试培养细菌发酵液的生物毒性。【结果】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71株,分属于3个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9个属(假单胞菌属、盐单胞菌属、赤细菌属、副球菌属、Salinimonas属、短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微小杆菌属和Fictibacillus属)的27个种。有4株分离菌株的发酵液对咸水虾具有毒理活性,其中以NH11h04-12(Bacillus tequilensis)对咸水虾的致死活性最强,半数致死量(LD50)为0.81 mg/m L,其次是11E416-5(B.subtilis subsp.)和E201-6(B.aquimaris),对咸水虾的LD50分别为1.59和4.39 mg/m L。【结论】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以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且部分可培养菌株代谢物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具有潜在的生物医药应用价值。
于清武胡丽琴李菲易湘茜高程海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16SRRNA基因生物毒性
红树林放线菌抗沃柑病原真菌的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离鉴定沃柑叶斑病害中的病原真菌,并从广西红树林来源放线菌中筛选高效抑制病原真菌的菌株,为开展沃柑真菌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培养,通过形态学、ITS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健康沃柑叶片进行回接验证。采用平板对峙法对24株红树林放线菌进行抑菌活性初筛,并检测活性菌株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及防病害效果。通过antiSMASH对目标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结果从沃柑叶斑病害中分离出4种植物病原真菌,其中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可导致沃柑叶片出现叶斑病症;从24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株链霉菌M2020,其对4种病原真菌C1~C4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活性,且其发酵产物在沃柑真菌病害(真菌C4侵染)防治试验中效果显著;菌株M2020基因组中含有38个负责聚酮类、非核糖体多肽类和萜烯类等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基因簇。结论致使沃柑出现叶斑病症的病原真菌至少有大豆茎点霉和腐皮镰刀菌,链霉菌M2020具有防治沃柑叶斑病害的潜力。
李菲杨玲王巧贞许秀松黄庶识杨慧欢覃仙玲
关键词:病原真菌抑菌活性
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现状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展望被引量:27
2018年
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海水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随之而来的病害暴发、渔药滥用、养殖污染、优质种苗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水养殖现状和病害情况,就未来广西海水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李鹏飞余庆覃仙玲李菲陈宪云董德信秦启伟
关键词:海水养殖业生态养殖
基于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检测探针的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快速诊断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是引起华南沿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发生病毒性鱼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其引起的鱼病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严重威胁华南地区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操作便捷、成本低、耗时短、准确度高的SGIV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及早发现、确定病原,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治疗方案来控制病原扩散、降低损失至关重要。【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Q2)就SGIV病的快速检测诊断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核酸适配体-荧光分子检测探针(Aptamer Q2-based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Q2-AFMP),并对Q2-AFMP检测SGIV感染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Q2-AFMP可以特异性检测SGIV感染,且其灵敏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基于核酸适配体构建的新型高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Q2-AFMP)有望实现对海水养殖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李鹏飞余庆李菲覃仙玲董德信陈宪云牙韩争柯珂秦启伟
广西北部湾大宗海水养殖鱼类卵形鲳鲹感染溶藻弧菌及其致病性研究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余庆李菲王一兵覃仙玲陈宪云吴柳莹李鹏飞
关键词:溶藻弧菌细胞毒性
广西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细菌多样性及其潜在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本研究选取广西北部湾3处近海海域,以其表层海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旨在挖掘潜在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菌株。选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海水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聚酮合酶(PKS)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及卤化酶(Halo)基因的扩增及检测。从海水中共分离到252株细菌,隶属于4门37属52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绝对优势类群(占总株数的68.25%),其后依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7.06%)、厚壁菌门(Firmicutes,8.7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95%)。在属水平,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主要的优势类群,共占总株数的38.89%。在4种分离培养基中,2216E培养基中分离细菌的数目与种类最多(83株,37种),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分离获得的细菌新颖性突出,10株细菌与其近缘菌株16S rRNA基因的最高相似度低于98.65%,推测其为潜在的新种。此外,22株细菌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至少1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丰富,新颖性突出,可对含有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菌株进一步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研究。
李菲苏芯莹李喆王巧贞黄庶识杨慧欢覃仙玲
关键词:细菌多样性
核酸适配体及其在检测卵形鲳鲹源神经坏死病毒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sDNA核酸适配体及其在检测卵形鲳鲹源神经坏死病毒感染细胞中的应用,所述ssDNA核酸适配体的核苷酸序列为5’‑GTCTGAAGTAGACGCAGGAGGCTCGGGGCTCGATATTGTAAAGGG...
李鹏飞余庆刘明珠李菲吴思婷肖贺贺
文献传递
一种核酸适配体及其在检测卵形鲳鲹源致病性溶藻弧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sDNA核酸适配体及其在卵形鲳鲹源致病性溶藻弧菌中的应用,所述ssDNA核酸适配体的核苷酸序列为5’‑GACGCTTACTCAGGTGTGACTCGTCGGTCGGGTGGTTGGGGTGGGTGGTC...
李鹏飞余庆刘明珠李菲覃仙玲吴思婷肖贺贺陈波
文献传递
桐花树内生和根际细菌多样性及抗血栓活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红树植物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健康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红树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功能多样性提供菌种资源,该研究选择6种分离培养基和采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对从广西北海滩涂上采集的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对获得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体外溶栓实验筛选出具有抗血栓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从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125株细菌;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个门27个科39个属74个种中,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数量占13.5%。(2)抗血栓活性实验表明,初筛获得18株具有抗血栓活性细菌,总阳性率为24.32%;将初筛有活性的菌株进行复筛和重复验证实验,进一步验证其活性,结果复筛出3株细菌B1850、B1989和B2632具有很强抗血栓活性。综上所述,广西北海滩涂上红树植物桐花树中存在丰富的可培养细菌资源,具有从中挖掘新的纤溶酶和开发溶血栓药物的潜力。
李菲黄庶识胡文进李喆黄媛林王巧贞潘信利
关键词:桐花树内生细菌根际细菌抗血栓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