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双如
作品数: 16被引量:58H指数:4
  • 所属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蒲若茜
作品数:58被引量:443H指数:1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华裔美国文学 华裔美国小说 族裔 亚裔美国文学 亚裔
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汇报一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索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英语短篇小说欣赏》的应用,着重阐述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微课和制作微视频,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许双如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课
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被引量:4
2010年
对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的新作《爱妾》,是其继《典型的美国人》及《莫娜在希望之乡》之后,对文化身份问题、族裔性和传统文化的新思考。该作一方面延续前期作品中流动性文化身份的主题,更提出文化身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而使文化身份问题得以超越血统和种族的樊篱;另一方面又突破性地强调对族裔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任璧莲以《爱妾》回应了对其创作主旨的质疑并实现了对其前期作品的超越。
许双如
关键词:任璧莲文化身份族裔性
语篇衔接与英语习得程度调查分析被引量:19
2004年
通过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使用的语篇连接词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学习者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与英语习得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意识和能力与他们的英语习得程度有关系;2)英语习得程度好的学习者与程度差的学习者所使用的连接词在总数和类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3)在议论文体中所使用的连接词存在单一的特点。
许双如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接词
冰心是亚裔美国作家吗?--论冰心《相片》之东方主义及种族主义批判被引量:3
2012年
冰心发表于1934年的短篇小说《相片》预示了后来的后殖民主义及亚美研究学者的多种理论见解。该小说文本交织着三个层次的东方主义——传教士对中国人作为低人一等的异教徒的排斥,把亚洲人作为沉默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美国式建构,以及东方人附和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它既是对美国东方主义和中国父权制的双重批判,也为争议中的跨国被收养者文化观培养的可行性问题提供了参照。在此,冰心逆转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说的摄影是为具有占有欲的殖民主义目的服务的论述,小说通过"相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殖民者之工具解构其掠夺性想象。这篇小说跨越了中国研究、华美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的疆界,对美国殖民主义的臆说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展开批评,对跨种族收养所涉及的某些文化观提出严肃的拷问。本文的分析亦将揭示出读者对冰心带性别偏见的接受。
张敬珏蒲若茜许双如
关键词:东方主义亚裔美国文学
文化差异与英汉词语翻译
2003年
文章从词语的指称意义和联系意义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英汉词语在表达意义上的文化差异,并对涉及文化差异的词语的常用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许双如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语翻译法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继承了欧洲狂欢化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狂欢化艺术形式和手法,将之融入其美国经验和族裔经验中,从而实现了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大突破,展示了华裔文学不仅是华裔经验的书写,同时也具有世界文学的普遍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汤亭亭这一艺术实践为人们探索华美文学如何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反思华美文学批评话语"重意识形态,轻文学审美"之片面性,正确评价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地位提供了启示。
许双如
关键词:《孙行者》巴赫金艺术创新
“他者”的面具政治——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被引量:12
2011年
"身份扮演"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个新的理论关键词。从戏剧表演术语开始,"身份扮演"逐渐被政治化,成为社会权力运作的表征符号,更成为被霸权文化边缘化、他者化的弱势群体抗争的政治策略。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美国亚裔"他者"既以角色面具为掩护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公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作抗争,又在行使某种身份/角色的过程中改造、解构霸权文化对身份/角色的规定性话语,并在此过程中建构个体及族群的主体性。
许双如
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族裔
侠客行:论李丹婷《盗贼的肖像》中美华新生代的文化身份建构
2024年
美国华裔作家李丹婷的首部作品《盗贼的肖像》以主人公威尔和朋友们漫游世界,找寻中国流失文物的侠义之举为叙事线索,表达了对于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观照,结合中华侠文化,解读以威尔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身份建构。李丹婷在小说中透过威尔一行人的远游,揭示了华裔新生代在美国的边缘地位。通过重述与圆明园兽首铜像有关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她尝试为华裔新生代确立文化身份。文章着重分析了华裔新生代面临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并且探讨了他们如何基于族裔传统文化,构建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杂糅文化身份,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王玲许双如
关键词:文化身份
《蝴蝶君》:凝视与审美主体性
2020年
《蝴蝶君》是美国华裔戏剧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赢得了包括托尼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本文借助"凝视"这一理论视角从三个方面对《蝴蝶君》中的"凝视"进行解读:文本凝视(戏剧中的凝视与被凝视现象分析)、作者凝视(作者在戏剧中体现出的思考与态度)以及读者凝视(读者参与下的作品审美),分析文本、作者与读者在作品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揭示审美主体性对作品审美的作用和意义。
陈欣铭许双如
关键词:《蝴蝶君》凝视
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笔下的性别表演及表征政治被引量:3
2015年
《蝴蝶君》(M.Butterfly)是美国当代杰出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以往对此剧的评论多集中于作品对东方主义话语模式的解构或是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其实,若将《蝴蝶君》置于当今性别政治和文化政治语境之中,可发现作品所触及的文化层面要更为深入和广泛。本文围绕剧中"蝴蝶"图像的建构与解构,以及性别表演的戏仿修辞,分析此剧所反映的性别和种族表征政治,探究造成东西方文化误识和错误表征的根源。黄哲伦以一只伪装的"蝴蝶"戏仿了西方人的"东方蝴蝶"迷梦,目的在于揭示符号与权力、表征与心态的关系,揭示表征的权力本质和符号的虚构性,但其意不在鼓动权力的争夺,而是说明不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坦诚相待的重要性。
许双如
关键词:黄哲伦《蝴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