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彦
作品数: 53被引量:84H指数:5
  • 所属机构:四川美术学院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艺术

相关作者

王端廷
作品数:83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 装置艺术 艺术家
皮道坚
作品数:33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主题:现代水墨 漆艺 水墨画 水墨 墨性
范迪安
作品数:523被引量:25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美术家协会
研究主题:卷首语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 美术馆 艺术家
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为作者2014年9月19日—12月31日在成都蓝顶美术馆策划的"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展览的专文,从日常话语和观念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做了尝试性的梳理。
何桂彦
关键词:日常话语权力话语参展艺术家日常性架上绘画政治意识形态
“绘事物语”——媒介与观念的延伸
2017年
文章以青年艺术家杭春晖近年来以水墨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为切入点,从作品语言及风格上的变化,梳理其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轨迹。作者认为,杭春晖的艺术创作虽然以中国传统的水墨为媒介,但其艺术追求的目标却并未停留在传统水墨的审美维度,而是在人文内涵上极力扩展,突破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突出作品的内在意义及当代绘画的观念性、实验性。
何桂彦
关键词:传统水墨当代艺术观念性
他者的视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批评话语被引量:1
2011年
意大利批评家奥利瓦不仅充分肯定了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将其纳入西方现代主义的参照系下,认为中国的抽象艺术开创了一种新的观念表述方式,并形成以"健康的消极乌托邦"为取向的文化诉求。但是,本文认为,如果无视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产生时所依存的本土文化情境,那么,就注定其不会凸显完整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其意义也只能是与西方抽象艺术形成差异,在一种既定的二元对立的逻辑下,成为西方的"他者"。因此,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要真正进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建构一套有别于西方的批评话语和自身的艺术史体系。
何桂彦
关键词:抽象艺术批评话语他者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诉求文化情境
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及其形态边界
2011年
从时间上看,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中国版画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为第一个阶段,一九七八年至今是第二个阶段。本文所谈及的当代版画主要针对后一个阶段。总体而言,第一阶段的版画创作呈现的基本特征是,在艺术思想上继承与发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艺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风格与观念上以写实的再现为主,追求革命浪漫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结合与融会。
何桂彦
关键词:中国版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艺术思想
名家评说汤志义漆幽艺术辑录
2022年
汤志义是在漆艺文化的继承、创新这个方面做出非常重要贡献的一位中年代表,他具有很好的学院造型的基础,自己的艺术的禀赋、艺术的感觉也可以说非常优秀。早期他主要从事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漆画创作,在这些漆画的创作中他很注重画面的构图、结构,尤其根据他自己在福建沿海生活的经历表现了许多惠安女、渔家女子以及少数民族的人物。
范迪安乔十光皮道坚高岭王端廷何桂彦
关键词:惠安女漆画少数民族
曹敬平的“修辞”
2025年
人类执着于对意义的追求,不管是在文学,还是在绘画领域均是如此。修辞本质上讲是一种方法、技巧,或者说对语言进行编码的行为。修辞的存在决定了艺术品的高低与层级,也让人们乐于走进艺术家的世界。修辞不仅会赋予艺术行为以审美价值,其最高的境界,是修辞的手段成为了目的,换言之,修辞即意义。
何桂彦
关键词:审美价值修辞艺术品
抽象水墨与文化生态研究
抽象水墨不仅是一个艺术形态问题,更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生态问题。用“抽象水墨与文化生态研究”来命名,在于抽象水墨在形态上有一个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并存的多重语境,并且,它也是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当代化,如何促使本土文化动态再生的...
何桂彦
关键词:抽象水墨艺术形态文化生态文化身份文化语境
双年展之路:中国语境与全球化想象
2022年
双年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199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面临艺术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与国际接轨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搭建双年展平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以及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在多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双年展之路由此开启。在建设双年展的过程中,民间资本、城市推动、政府力量形成了三条路径,在新世纪的十年间,它们形成了一股合力,将中国的双年展建设推向高潮。然而,2018年以来,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界对双年展的热情迅速退潮。于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同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双年展自身的困境是什么?它能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怎样的推动?双年展是否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还是仅仅是一种对全球化的想象?
何桂彦
关键词:双年展中国语境
游弋在形式、物性与观念之间——浅析谭勋的雕塑创作
2016年
谭勋不是一个学院化的雕塑家。从早期作品对形式语言的实验,到2000年的《失缺平衡》、2004年的《呼吸》等作品对材料与观念的强调,再到2008年以来《李明庄计划》系列作品对东方化的视觉审美经验的置入,他的作品都力图超越现代主义的形式表达,让作品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发生关联。并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雕塑的谱系中建立自身的上下文关系。
何桂彦
关键词:雕塑创作物性上下文关系形式语言《呼吸》
可为与不可为:“大数据”对美术研究领域的介入被引量:3
2017年
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其带来的观念变化,都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透视法的发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摄影术的发明带来了印象派的反拨,色彩光学的研究影响了新印象派,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术影响了立体主义,电脑技术与机械复制催生了波普艺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像艺术的发展曾得益于数码技术与网络编程的发展,包括当下方兴未艾的VR、3D打印等等,既为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可能,也对既有的艺术形态产生了冲击。
何桂彦
关键词:美术研究艺术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立体主义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