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志
-

-

- 所属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 所在地区:云南省 昆明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韩润生

- 作品数:373被引量:1,545H指数:29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铅锌矿床 滇东北 铜矿床 成矿流体 构造地球化学
- 刘飞

- 作品数:69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工业机器人 金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 斑岩型 深部矿体
- 王雷

- 作品数:101被引量:21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金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 斑岩型 构造地球化学 刺穿构造
- 谭威

- 作品数:11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金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 斑岩型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矿段
- 张艳

- 作品数:30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铅锌矿床 相图 成矿流体 会泽铅锌矿床 楚雄盆地
- 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体系划分
- 青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地处黔西北矿集区威宁-水城铅锌成矿亚带,是区内找矿潜力大的中型铅锌矿床,该矿床以品位极富、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控矿特征突出,因而吸引着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黔西北矿集区北西侧与松潘甘孜...
- 宋丹辉韩润生王明志周威罗达
- 文献传递
- 滇西北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铁质来源于玄武岩的新证据被引量:1
- 2018年
- 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通过对石英二长斑岩、玄武岩、蚀变玄武岩、斑岩型黄铁矿及夕卡岩型块状磁铁矿的Fe同位素、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组成的研究,示踪了该矿床Fe质来源。Fe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二长斑岩δ^(56)Fe值变化范围为0.542‰~0.641‰,比地质储库中的火成岩明显富集Fe的重同位素;矿区外围玄武岩δ^(56)Fe值变化范围(0.082‰~0.186‰)基本与地球化学储库的玄武岩δ^(56)Fe值变化一致,但是蚀变玄武岩δ^(56)Fe值变化范围为0.288‰~0.404‰,明显高于矿区外围未蚀变玄武岩;夕卡岩型磁铁矿δ^(56)Fe值介于0.257‰~0.347‰之间,较外围玄武岩也明显富集Fe的重同位素;斑岩型黄铁矿δ^(56)Fe为0.554‰~0.642‰,基本与石英二长斑岩一致。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夕卡岩型磁铁矿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从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到重稀土富集的左倾型过渡的趋势(LREE/HREE=0.88~2.37),其Eu元素也具有从负异常到正异常变化的特征(δEu=0.60~1.36);斑岩型黄铁矿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呈LREE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3.38~8.78),且具Eu负异常(δEu=0.36~0.74)、Ce多呈弱负异常(δCe=0.84~1.10)。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矿区内各类岩石、矿物亲铁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总体上富Co、Cu和In,贫Cr和Ni。综合矿床地质特征、Fe同位素、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铁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对玄武岩的淋滤萃取,部分来自于石英二长斑岩流体出溶。
- 谭威韩润生韩润生王雷刘飞王明志
- 关键词:玄武岩FE同位素微量元素
- 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方法。该方法基于大比例尺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通过控矿构造等级划分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方向构造解析,解析矿床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力学性质、活动期次、构造...
- 韩润生赵冻王明志
- 滇西南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弧带北段,是该带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绿泥石化是该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而揭示绿泥石的形成环境,探讨绿泥石化与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矿床中绿泥石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沿裂隙和孔洞中充填的Chl-Ⅰ类绿泥石、铁镁质矿物蚀变形成且与斑铜矿-辉铜矿矿脉共生的Chl-Ⅱ1-2类绿泥石以及与方铅矿一起充填杏仁体的Chl-Ⅱ3类绿泥石。从Chl-Ⅰ类绿泥石→Chl-Ⅱ1-2类绿泥石→Chl-Ⅱ3类绿泥石,其氧逸度和硫逸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演化规律,温度为188~297℃,反映出它们形成于中等硫逸度、低氧逸度、中低温的热液环境。该矿床绿泥石属于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其主要阳离子与Mg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多期热液蚀变的产物,物质来源于矿区发育的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机制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绿泥石化的形成促进了铜、铅锌的活化和迁移,为热液中矿质沉淀提供了所需的氧化还原环境,可以作为矿床的找矿标志。
- 曾淑明张艳韩润生刘飞王明志吴子卓田映天
- 关键词:绿泥石电子探针找矿标志滇西南
- 滇西北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长石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其成矿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对该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石英正长斑岩进行了系统岩矿鉴定和长石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英正长斑岩内斜长石An为6.04~14.42,Ab为80.03~93.37,Or为0.59~9.80,主为钠长石、更长石;原生正长石An为0~0.48,Ab为3.91~8.58,Or为90.40~95.91;蚀变成因钾长石An为0.27~0.83,Ab为20.56~37.45,Or为61.90~78.95,属于正长石、Na-正长石。本次研究认为斜长石蚀变为钾长石的过程中,K2O含量明显升高,而Na2O含量明显降低,而钾长石交代原生正长石的过程中,Na2O含量增高,K2O含量降低。根据成矿流体富K质特征,结合Au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认为在钾长石化过程中金被活化迁移,随着钾质沉淀以及成矿流体温度和压力降低,金发生沉淀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 郭钰心玥韩润生王雷刘飞王明志谭威
- 关键词:钾长石化滇西北
- 黔西北亮岩铅锌矿床成矿构造体系研究
- 本文以亮岩铅锌矿床为例,通过对大街矿段三个中段进行系统地成矿构造剖面测量,综合该铅锌矿区和区域构造解析,认为其成矿构造体系为NE构造带.该新认识有别于在铅锌成矿期NW向垭都-蟒硐断裂带在逆冲挤压构造背景下成矿的传统观点,...
- 王明志韩润生周威宋丹辉
- 关键词:应力方向控矿规律
- 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被引量:4
- 2020年
- 青山铅锌矿床是黔西北矿集区内威宁-水城成矿亚带的典型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含矿断裂带中构造岩既是构造变形作用的载体,也是相应变形环境的受体,其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针对斜落走滑构造环境下弱蚀变构造岩与热液成矿成生联系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方法以及不同岩相带内节理、裂隙构造解析,系统采集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内定向构造岩样品,进行显微构造与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不同岩相带内构造岩类型、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及其分带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即从矿体向外,依次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一、三中段及以上)→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扭裂岩相带内发育黄铁矿化、铅锌矿化、方解石化、弱白云石化,压裂岩相带内主要发育方解石化,矿化蚀变随着远离矿体呈现出从强变弱的变化规律,成矿环境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呈现氧化→弱氧化-弱还原→还原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宏观和显微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矿体外侧不同类型的构造岩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不同位置的局部应力场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岩,发育在北西向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不仅控制了矿体定位和形态产状,也控制了其外侧构造岩-岩相带。
- 宋丹辉韩润生王明志张艳周威
- 关键词:黔西北
- 黔西北矿集区亮岩铅锌矿区成矿构造解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亮岩铅锌矿是川滇黔接壤区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基于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该矿床三个中段出露的垭都—蟒硐断裂带结构进行精细解析,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分析,认为该区至少历经了三期构造成生发展过程,相应的主压应力方向依次变化为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其中在成矿期主要受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为北东构造带。因该断裂带走向变化,在其不同部位的力学性质相应发生改变,导致矿体赋存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合黔西北矿集区内其它典型矿床控矿构造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些矿床具有相似的构造控矿规律,而且与滇东北矿集区会泽型(HZT)铅锌矿均受到统一的构造应力场控制。不同于垭都—蟒硐成矿带在成矿期受北西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的传统观点,该新认识认为燕山期北东—西南向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北西构造带构造体系为成矿后构造(破矿构造)。这些认识为该区乃至黔西北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启示。
- 王明志韩润生韩润生宋丹辉罗达周剑飞吴睿林
- 关键词:成矿构造
- 滇西南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分带及元素迁移规律
- 2023年
-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滇西南地区新发现的矿床之一。尽管前人在区域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矿床却鲜有涉及,因其热液蚀变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不明,制约了该矿床的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笔者等在矿化—蚀变矿物组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内典型纵向剖面中各蚀变带的样品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定量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和热液蚀变指数定量分析手段,研究矿化蚀变带中元素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热液蚀变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可划分为强方解石化带、绿泥石化带和弱硅化带。其中,强方解石化与铜矿化密切相关,方解石化和绿泥石化与铅锌矿化密切相关;从玄武质安山岩(围岩)至强方解石化带,热液蚀变指数(AI)整体呈递增趋势(74.85%→75.85%→76.29%→78.98%),指示蚀变强度逐渐增强。CaO的迁入率(4.03%→0.66%→15.20%)、Cu的迁入率(154×10^(-6)→124×10^(-6)→642×10^(-6))、TFe2O3+MgO的迁入率(-1.34%→4.48%→2.48%)和Pb的迁入率(-961×10^(-6)→795×10^(-6)→4×10^(-6))整体上均呈正相关,反映出强方解石化和绿泥石化热液蚀变是该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 曾淑明韩润生张艳刘飞王明志吴子卓田映天
- 关键词:蚀变分带滇西南
-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被引量:1
- 2015年
-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以斑岩体为中心,北衙矿区向外可划分为产于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斑岩与北衙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金铜铁矿;产于围岩层间界面或破碎带中的低温热液型金、铅、锌、银多金属矿;以及外生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型金铁矿(和文言,2012,2014)。本文尝试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区的钾质斑岩、蚀变斑岩、斑岩型矿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石、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蚀变灰岩到灰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 谭威韩润生王雷刘飞王明志郭钰心玥
- 关键词:多金属矿床斑岩体铜铁矿喜马拉雅期热液型金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