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鸿
作品数: 483被引量:2791H指数:27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中山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姜在波
作品数:211被引量:1,375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介入治疗 肝移植术后 介入性 放射学
朱康顺
作品数:165被引量:1,20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术后 介入治疗 肝移植 介入性 磁共振成像
黄明声
作品数:145被引量:1,115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介入性 肝移植 放射学 肝细胞癌
关守海
作品数:114被引量:1,08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介入性 放射学 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
李征然
作品数:127被引量:83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性 肝移植 放射学 介入治疗 肝移植术后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介入治疗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临床表现及转归,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 方法:8例OLT术后患者发生ITBL,采取胆道引流、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同时对狭窄肝动脉行经皮经腔血管成...
单鸿赵大兵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治疗
文献传递
弹簧圈栓塞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弥漫性出血1例
2009年
李名安姜在波李华杨扬李征然庞鹏飞吴春单鸿黄明声
关键词:栓塞肝动脉肝移植
一种氟-18标记的CD63靶向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18标记的CD63靶向化合物[<Sup>18</Sup>F]XAPF及其制备方法,该化合物含有一个CD63靶向核酸适配体X,将X的5’端连接一个乙胺基,使用[<Sup>18</Sup>F]SFB与5’...
单鸿许多李丹罗慧杨帆王皓帆
门静脉灌注治疗肝癌瘤栓性腹水被引量:3
1996年
本文报告了6例肝癌并门静脉主干瘤栓顽固性腹水症患者经门静脉腔内灌注溶栓化疗药物治疗的临床结果。本组病例年龄在38~52岁之间,平均年龄43岁。临床特点为进行性顽固性腹水,门静脉造影显示门脉主干瘤栓。选择尿激酶、丝裂霉素和表阿霉素作为溶栓化疗药物。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压由治疗前平均31.50CmH_2O下降至27.16CmH_2O,门静脉血运通畅性增加,侧枝循环减少,短期内5例腹水明显消退。术后1~15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该疗法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协同提高LP-TAE的治疗效果,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
单鸿关守海罗鹏飞徐川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腹水瘤栓药物疗法
麻痹性痴呆边缘系统相关结构损害的MRI表现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患者边缘系统相关结构的MRI表现,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病理机制,同时提出对该病MR诊断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对其边缘系统相关结构的MR影像进行分析,包括体积和信号的改变。结果有异常改变的结构包括:杏仁核29例、海马28例、岛叶24例、海马旁回23例、豆状核23例、胼胝体20例、尾状核11例、下丘脑10例、丘脑前核10例、扣带回8例、背侧丘脑2例。常见的表现为萎缩、肿胀及T2信号升高以及豆状核T2信号减低。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边缘系统相关结构受累的概率很高,这可能与痴呆及其他精神症状有关,肿胀及T2信号增高可能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江婷陈少琼单鸿邹艳张建生陈秀珍
关键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成像
氢质子波谱成像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移植肝细胞再生能力的评价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评价大鼠原位肝移植(OLT)热缺血模型肝细胞再生能力的意义,以及热缺血对于移植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实验组热缺血10min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和对照组无热缺血大鼠肝移植模型各30只为研究对象,移植术后分6个时间点(6h、1d、3d、7d、14d、30d)对每只大鼠行肝脏常规T1wI、T2wI成像及氢质子波谱扫描。扫描后取肝脏,测定肝细胞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同时检测肝酶代谢水平。结果 术后5个时间点实验组的肝细胞PCNA阳性率、胆碱峰与水峰的峰高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胆碱峰/水峰峰高比值均与相应PCNA的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r实验=0.819,P〈0.01;r对照=0.543,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ALT、AST术后明显升高,尤以术后6h~3d最为显著,实验组的ALT、AST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移植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有明显的影响,1H-MRS的胆碱峰可以无创伤地评价移植肝的肝细胞再生能力。
张亚琴单鸿孔庆聪王劲孟晓春孙强杨扬陈规划邢海芳
关键词:肝移植肝细胞热缺血波谱
plenti6.3-hHGF-IRES-hrGFP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2013年
目的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IRES和hrGFP,拼接成IRES-hrGFP,并克隆到pLenti6.3载体;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扩增hHGF,并克隆到plenti6.3-IRES-hrGFP载体,然后BamHI/Asc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的plenti6.3-hHGF-IRES-hrGFP重组载体。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24h、48h、72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GF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利用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将表达质粒与包装混合物(PackagingMix)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包装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hrGFP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下对hrGFP表达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IRES,hrGFP和hHGF基因片段重组到plenti6.3载体,电泳结果和双酶切鉴定均能得到与理论大小相符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和上清中HGF蛋白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多,72h最高。24h、48h、72h后HGF蛋白含量分别为(477±19),(1424±78),(4274±128)μg/L。测得病毒的滴度为1.9×108TU/mL。结论携带hH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在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并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为其体内外研究提供基础。
赖丽莎陈俊伟朱康顺李丹李征然单鸿
关键词:人肝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肝纤维化
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nHg(1mm Hg=0.133kPa),较术前(16.5±4.1)mm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朱康顺钱结胜孟晓春易述红庞鹏飞何可可姜在波陆敏强单鸿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肝静脉闭塞性疾病下腔静脉
多排CT对肝细胞癌动门脉分流诊断能力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评价多排CT(MDCT)技术诊断肝细胞癌 (HCC)合并动门脉分流 (APS)的能力。方法  2 82例HCC接受MDCT肝动脉早期、晚期和门脉期薄层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APS的诊断标准 :(1)门脉主干和 (或 ) 1级分支增强早于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 ,或门脉主干和(或 ) 1级分支显影密度大于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 ;(2 )门脉 2级及以下分支增强早于门脉主干 ,或门脉 2级及以下分支显影密度大于门脉主干。采用双盲法分析、比较MDCT和DSA显示APS的结果。结果 全组有 5 6例HCC合并APS。MDCT显示中央型APS 4 8例 ,其中重度 4 1例 ,中度 7例 ,有 1例HCC病灶巨大 ,DSA未能显示合并的中度分流 ;轻度周围型APS 7例 ,有 2例因分流量小DSA未能显示。 1例中度混合型APSMDCT和DSA均显示。结论 MDCT是一种简便、有效、非侵入性诊断HCC合并APS的新技术。
罗明月单鸿姜在波李露芳黄惠卿张建生
关键词:多排CT肝细胞癌临床分型
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的介入治疗被引量:57
2000年
目的 加强对输卵管妊娠介入治疗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的认识。方法  40例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患者 ,经阴道输卵管或经子宫动脉两种途径灌注氨甲喋呤治疗 ,选用Rosch Thurmoud输卵管再通装置 ,以及 4 1~ 5 0F导管。超声和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hCG)值的变化是监测本组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结果  12例接受经阴道输卵管孕囊内注射治疗 15次 ,其中 3例接受 2次药物注射 ;2 8例接受子宫动脉内插管治疗。终止妊娠总体成功率为 97 5 % ;尿 β hCG值平均下降时间为11 7d(4~ 2 8d) ;正常月经在治疗后 7~ 45天内恢复。结论 通过对输卵管妊娠病理学、胚囊发育与血供特点、血清与尿液hCG值变化的认识 ,有助于介入技术在该领域中更好地推广。
单鸿马壮姜在波严英关守海朱康顺黄明声陈汉威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介入性放射学异位妊娠介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