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所属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关作者
吴敏媛 作品数:194 被引量:856 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儿童急性 高超 作品数:63 被引量:246 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儿童 崔蕾 作品数:42 被引量:124 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儿童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李伟京 作品数:30 被引量:115 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儿童 预后意义 张瑞东 作品数:86 被引量:297 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儿童 微小残留病
两种化疗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王凯玲 梅妍妍 崔蕾 高超 刘飞飞 赵晓曦 李伟京 姜锦 张瑞东 谢静 石慧文 王彬 张永红 马晓莉 吴敏媛 周翾 李志刚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方案 融合基因 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基因rs1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及甲氨蝶呤毒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基因中rs1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及甲氨蝶呤(MTX)毒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10760502基因型。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结果表明:A等位基因携带者(GA+AA)无复发生存率(RFS,log-rank:P=0.004)及无事件生存率(EFS,log-rank:P=0.022)显著低于GG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是RFS[hazard ratio(HR),20.173;95%CI,2.535-160.545;P=0.005]及EFS(HR,8.133;95%CI,1.718-38.512;P=0.008)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s10760502多态与MTX毒副反应间未见相关性。结论:FPGS rs10760502G>A多态性位点可能作为BALL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 刘曙光 高超 李志刚 李伟京 崔蕾 赵晓曦 郑胡镛 吴敏媛 张瑞东关键词:甲氨蝶呤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评估与预后价值 被引量:25 2014年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P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崔蕾 张瑞东 高超 李伟京 赵晓曦 郑胡镛 李志刚 吴敏媛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早期治疗反应 微小残留病 预后价值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Q-PCR)技术检测具有tal-1缺失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ALL)患儿骨髓微小残留病 (MRD)水平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预后和临床治疗干预上的意义。方法 采用最常见的tal 1缺失断裂点sildb1-tal1db1,对 50例T-ALL患儿初治标本进行阳性筛选;应用RQ-PCR技术检测所有阳性患儿初治标本的敏感度,并对这些患儿化疗达完全缓解(CR)及其后不同时间点的骨髓标本进行MRD定量检测,并以极限稀释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出的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 1 )在 50例T-ALL患儿中,共检测出 10例阳性患儿; (2)采用RQ-PCR技术和极限稀释法分别检测患儿CR期及其后各个时间点的 28份标本,有 24份标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大于 1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很好(r=0 898,P<0.001); (3)在规律治疗的 8例患儿中,CR时骨髓MRD水平高于 10-4的 3例患儿皆在化疗过程中复发,而低于 10-4的 5例一直未复发。结论 RQ-PCR技术是一项特异性强,重现性好、精确快速的MRD定量检测手段。不同时间点的MRD水平升高对预后的意义不同,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王琳 张乐萍 李志刚 程翼飞 田开功 陆爱东关键词:MRD 实时荧光定量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用MATLAB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方法的有力手段 被引量:1 2000年 接受器工作特性 (ROC)曲线是评价诊断手段的有力方法 ,我们以评价肿瘤标识物 (TM )为例 ,试用MATLAB软件绘制ROC曲线 ,所编程序简明易用 ,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 周为 李志刚 郭丹 童隆正 张旭良关键词:MATLAB ROC曲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的意义。方法ALL患儿67例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1~2mL,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经短期培养法,收获有丝分裂期细胞,常规制片,应用G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分析20~30个中期细胞,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法描述核型。结果1.初诊ALL患儿67例中,克隆性核型异常37例,其中结构异常核型18例,数目异常核型16例,同时有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3例。2.t(9;22)易位的发生率为4%,且有1例t(9;22)易位中伴附加异常患儿死亡,说明t(9;22)易位核型也是小儿ALL预后不良的标志。3.t(12;21)易位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其预后良好,本组3例全部缓解。4.超二倍体和多倍体核型是预后良好的标志,而具有其他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的白血病,则预后不良。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3例未能缓解,可能与染色体核型中微小片段改变而肉眼无法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和病例的选择有关。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小儿ALL的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高二倍体核型和t(12;21)易位的ALL预后良好;而其他数目异常,t(9;22)易位和结构异常核型的ALL预后不良。 李蓓 刘怡 巩文玉 李志刚 吴敏媛关键词:核型 白血病 淋巴细胞 儿童 MicroRNA-210与微小残留病灶的联合检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检测MicroRNA-210(miR-21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210与微小残留病灶(MRD)联合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初诊儿童ALL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及第33天的MRD表达水平。结果:miR-210在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普遍高表达,且在非复发组miR-210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组(10.64±1.5 vs 3.27±0.68)(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与高表达组相比,miR-210低表达组具有较差的无复发活存率(RFS)(P=0.011)、无事件活存率(EFS)(P=0.013)及总活存率(OS)(P=0.0108)。根据miR-210及MRD水平,将88例患儿分为3组。miR-210-MRD高风险组复发率(70%)显著高于miR-210-MRD中风险组(6.25%)及miR-210-MRD低风险组(2.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iR-210-MRD高风险组RFS、EFS及OS均显著低于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P<0.01)。结论:儿童ALL初诊骨髓样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对疾病复发、诱导失败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iR-210的低表达与低LFS、EFS及OS高度相关。miR-210与第33天MRD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预后差、复发风险大的患儿。 梅妍妍 李志刚 张谊 张伟令 张品伟 王楠 黄东生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IR-210 微小残留病灶 预后意义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位点与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根据不同基因型、酶活性对巯嘌呤类药物的反应而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以PCR为基础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等方法,并结合DNA直接测序,对250例健康献血员、100例脐血标本和2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检测TPMT基因第5外显子G238C、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3个多态性位点。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3组人群的红细胞内TPMT活性。结果本研究组人群TPMT基因外显子区3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均低,为3.5%。变异的位点为第10外显子A719G,且均为杂合变异。红细胞内TPMT活性波动范围为6~32 U,TPMT>12 U者占95.1%(599例),6~12 U者占4.9%(31例);未发现有TPMT活性缺乏者。健康献血员、脐血标本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TPMT杂合变异者,红细胞内平均TPMT活性分别为9.1 U、9.3 U和9.07 U,均分别低于其同组TPMT野生型者的17.6 U、17.67 U和18.6 U(P<0.01)。在16例健康献血员和脐血标本中,在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内TPMT低活性者中,分别有4例和6例未发现所检测的TPMT外显子3个SNP位点的变化,提示红细胞内TPMT活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TPMT基因多态性影响酶的活性,即TPMT杂合变异者,其TPMT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巯嘌呤类药物的治疗效应。根据不同TPMT基因型、酶活性对巯嘌呤类药物的反应制定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马晓莉 吴敏媛 胡亚美 朱平 李志刚关键词:多态性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SP8AP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相关蛋白2(Caspase 8 associated protein 2,CASP8AP2)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初诊和缓解时的启动子区Cp 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其与儿童ALL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8月到201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ALL患儿的初诊DNA样本,及其中94例患儿的缓解期DNA标本。DNA样本经硫化处理后,用本研究组建立的甲基化荧光法,测定CASP8AP2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的两个关键Cp G位点(-1189和-1176)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初诊患儿CASP8AP2基因启动子区上述2个位点的平均甲基化水平为(71.1±1.7)%,高于缓解患儿的样本(64.2±21.2%)(P=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7(P=0.024),说明这2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复发的能力。以76.9%为分界点,将初诊患儿分为高甲基化组(49例)和低甲基化组(60例)。高甲基化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20.4%vs 6.7%)(P=0.044),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低甲基化组(Log rank,P=0.033)。初诊高甲基化与巩固治疗前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高水平相关(P=0.011)。诱导缓解治疗后MRD≥10-4的34例患儿中,高甲基化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甲基化患儿(8/16例vs 3/18例,P=0.038)。结论:CASP8AP2基因启动子区-1189和-1176两个Cp G位点的异常高甲基化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相关,且高甲基化患儿的预后较差;将上述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MRD水平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复发。 刘飞飞 刘潇 王凯玲 李伟京 邓国仁 高超 赵晓曦 吴敏媛 崔蕾 李志刚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NA甲基化 微小残留病 复发 21例伴有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析 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1(AML1) /ETO(eighttwentyone)融合基因阳性及阴性的两组病例的主要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并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在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检测白血病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 ,并进行法 美 英 (FAB)及形态学 免疫学 细胞遗传学 (MIC)分型。诱导治疗主要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DA)、DA +依托泊甙 (足叶乙甙 ,DAE)、柏林 法兰克福 慕尼黑(BFM)方案。结果 在 2 1例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ANLL中 ,经FAB及MIC分型 ,17例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 ,占 81% ,另外 4例分别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MDS RAEB T)后转为M2 型 1例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细胞增多 (M4EO) 1例 ,急性单核白血病 (M5) 1例和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可评定疗效的 2 0例中 ,18例达到完全缓解(CR) ,CR率达 90 %。 8例同期收治的ANLL无融合基因和基因异常的病例 ,CR率达 87 5 %。结论 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及阴性的两组病例 ,在各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采用RT PCR检测白血病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辅助诊断方法 。 赵玮 李志刚 吴敏媛 耿兰增 石慧文 张永红 吴润晖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基因融合 基因表达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