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24)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杜虎王克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有机碳
  • 2篇剖面分布
  • 1篇动态特征
  • 1篇原生林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N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团聚体
  • 1篇坡地
  • 1篇剖面分布特征
  • 1篇人工林
  • 1篇人工林土壤
  • 1篇微粉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宋同清
  • 4篇彭晚霞
  • 4篇曾馥平
  • 3篇杜虎
  • 2篇鹿士杨
  • 2篇卢成阳
  • 2篇杨钙仁
  • 2篇卢凌霄
  • 2篇王克林
  • 1篇唐成
  • 1篇徐云蕾
  • 1篇梁志霞
  • 1篇何宁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in Depression Between Karst Hills,Southwest China被引量:9
2014年
In karst regions,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neral oxid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s still not clear.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iO2,Al2O3,Fe2O3,CaO,MgO,P2O5,K2O,and MnO contents in the soils of slope land,plantation forest,secondary forest,and primary forest,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a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Geostatisti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ield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SiO2was the predominant mineral in the soils(45.02%–67.33%),followed by Al2O3and Fe2O3.Most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had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except for CaO,MgO,and P2O5in the plantation forest,MgO and P2O5in the secondary forest,and CaO in the slope land.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in PCA was not appropriate due to the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systems.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the main factors in all ecosystems,had greater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soil properties.There wer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and vegetation,topography,and conventional soil properties.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affected species diversity,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levels.
DU HuWANG KelinPENG WanxiaZENG FupingSONG TongqingZHANG HaoLU Shiyang
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矿质AL2O3微粉
广西主要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动态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 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卢成阳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鹿士杨杨钙仁
关键词:微生物种群微生物生物量人工林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被引量:22
2012年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伊桐、侧柏和菜豆树3个原生林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3个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布均以>2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76%.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2.73~68.66g.kg-1之间,群落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1mm小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比>2mm团聚体稍高,但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大粒径团聚体中,>2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约70%.2~5和5~8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中2~8mm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伊桐群落2~8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其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达46%和37.62g.kg-1,伊桐更适合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树种.
卢凌霄卢凌霄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俞孜徐云蕾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黄荆(Vitex negun-do)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次生林群落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密度不同,依次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盐肤木的碳含量显著低于黄荆和八角枫群落,碳密度显著低于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土壤碳含量和密度都与土壤深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60 cm各层次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不同次生林群落土壤各层次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其中盐肤木群落10—40 cm 3个层次的碳含量及20—30 cm的碳密度显著低于另外2个群落。由此可见,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是促进该区域生态重建和碳贮存的关键。
何宁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卢凌霄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次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基于网格点(5 m×5 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迹地、刈割地、草地、封育地)下表层(0~20cm)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含量分别为5.40~6.26 g.kg-1、1.24~1.44 g.kg-1、365.87~507.32 mg.kg-1、3.91~8.04 mg.kg-1,封育地、火烧迹地土壤质量优于草地和刈割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火烧AN、火烧AP、刈割AN、封育TN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火烧TN、刈割TN、刈割A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刈割TP、火烧TP、草地TP、刈割TN、火烧AP、草地AP、封育TP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养分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与AN、TP与AP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火烧、刈割处理TN和AN呈凹形分布,TP和AP呈单峰分布特征,中下坡含量最高,往两端含量逐渐降低;草地TN、AN、TP、AP 4种养分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封育样地中4种养分呈类似凹形分布,中间含量低,两端略微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养分质量,造成了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地形破碎、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质量。
唐成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梁志霞卢成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峰丛洼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