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9076)

作品数:6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作者:周怀东万晓红刘玲花王雨春陆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湿地
  • 2篇氮去除
  • 2篇水生
  • 2篇水生植物
  • 2篇通量
  • 2篇排放通量
  • 2篇人工湿地
  • 2篇N2O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分布
  • 1篇氮素去除
  • 1篇亚硝态氮
  • 1篇氧化亚氮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率
  • 1篇铵态氮
  • 1篇微生物
  • 1篇物量
  • 1篇硝化

机构

  • 6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篇万晓红
  • 6篇周怀东
  • 5篇刘玲花
  • 5篇王雨春
  • 2篇匡尚富
  • 2篇陆瑾
  • 1篇袁浩
  • 1篇赵茵茵
  • 1篇李旭东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水利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外源氮素对人工湿地N_2O排放通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氮素通过干湿沉降、地表径流、农业灌溉等途径进入湿地中,导致湿地N2O的产生和排放发生变化,而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潜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模拟白洋淀芦苇湿地,构建人工模拟湿地系统进行外加氮素试验,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N2O的通量观测,研究外源氮素输入对湿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氮素形态的不同不仅影响湿地系统中环境因子的改变,还会影响氮素进入湿地系统后的迁移转化。硝态氮是湿地N2O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系统中氮素的反硝化作用强于无植被湿地系统,N2O的排放主要发生在反硝化过程中。
万晓红匡尚富周怀东王雨春
关键词:湿地N2O
湿地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7年
湿地反硝化作用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过程,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土壤硝酸盐浓度、有机质含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空气分压、水分、pH、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和分布密度等都会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效率。微生物作为反硝化作用的主要执行者已成为深入研究反硝化作用机理的重要环节,但反硝化作用的产物N2O是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湿地反硝化作用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当前国内外在反硝化作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万晓红周怀东刘玲花
关键词:湿地反硝化作用微生物N2O
水生植物模拟湿地对受污河水中氮素去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分别以芦苇、茭草和宽叶香蒲构建人工模拟湿地系统,开展关于湿地中水生植物氮素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中的无机氮有很高的去除效果,但不同植物的去除率有所不同;(2)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是影响湿地系统总氮去除率的重要因素,且铵态氮的去除起主导作用;(3)芦苇特殊的根系结构增加了湿地系统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而改善水中各种动物、微生物的生活环境;(4)植物吸收不是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但它的存在足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水体中各种形态氮素的转化以及系统中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过程的进行。
万晓红刘玲花王雨春周怀东匡尚富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氮去除
白洋淀湖泊湿地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初探被引量:14
2008年
湿地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源或汇,研究湿地N2O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特性对探究N2O的排放活跃区及减小温室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湖泊湿地N2O的排放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性,夏季N2O的排放量最大,且湖滨带是其排放的活跃区;白洋淀湖泊湿地优势植被芦苇的生长状况影响N2O的产生与排放,其鲜质量增加量与N2O的排放通量呈负相关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与N2O的排放通量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土壤含水率升高,N2O的排放通量增加;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与N2O的产生和排放关系密切,随着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增加N2O的排放通量呈对数增长。
万晓红周怀东王雨春刘玲花陆瑾
关键词:氧化亚氮生物量土壤含水率亚硝态氮
不同水生植物对湿地无机氮素去除效果的模拟被引量:24
2008年
分别以芦苇、花叶水葱和苦草构建成小规模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开展不同类型水生植物湿地中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去除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别以芦苇、花叶水葱和苦草构成的模拟湿地单元中,虽然氧化还原等环境条件呈现较大差异,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湿地单元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并没有显著差别,这与以往关于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氮素去除贡献的认识有所不同;水生植物对模拟湿地体系中氮素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对较低的氮负荷(NH4+-N约为2.85mg/L,NO3--N约为1.07mg/L,相当于一般城市污染河流)条件下,有水生植物湿地单元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在39.32%和21.91%以上,而无水生植物的空白湿地单元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只有34.68%和13.86%;在提高模拟湿地体系水体氮(NH4+-N约为5.50mg/L,NO3--N约为3.37mg/L,是一般城市污染程度的2倍)负荷条件下,有水生植物湿地单元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大于或等于66.87%和78.92%以上,而无水生植物的空白湿地单元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仅为40.62%和31.77%,为人工湿地对原污水或初沉池出水的处理提供了有力依据.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促进湿地的氮素转化过程,显著缩短无机氮素在湿地中的寄宿时间.
万晓红李旭东王雨春陆瑾赵茵茵刘玲花周怀东
关键词:湿地水生植物铵态氮硝态氮氮去除
白洋淀湖泊湿地中氮素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湿地中氮素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地环境变化的进程。对白洋淀3个典型淀区沉积物、孔隙水和上覆水中有机质和氮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有机质和全氮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英家淀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小杨家淀和小鸭淀;沉积物在6 cm深处,小杨家淀和小鸭淀沉积物中全氮出现一次低值,而所有采样点孔隙水中NH4+-N浓度都在此处出现一个峰值,表明6 cm深度可能是白洋淀湖泊湿地微生物降解有机氮的一个活跃区;芦苇湿地上覆水中NH4+-N和NO3--N含量都高于宽阔湖面水体,说明植被的生长不仅会促进底质有机氮的降解,其自身分泌的代谢产物及残枝败叶的腐烂也会增加水体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增加对水体中各种氮素的滞留,在芦苇湿地区对水面漂浮物的打捞和对芦苇的及时收割是减少湖泊湿地氮素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万晓红周怀东刘玲花王雨春袁浩
关键词:湿地沉积物孔隙水氮素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