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028)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汪群慧刘建国王爽马鸿志李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乳酸
  • 2篇乳杆菌
  • 2篇乳酸发酵
  • 2篇垃圾
  • 2篇发酵
  • 2篇餐厨垃圾
  • 1篇电渗析
  • 1篇电渗析分离
  • 1篇淀粉
  • 1篇预处理
  • 1篇渗析
  • 1篇双极膜
  • 1篇双极膜电渗析
  • 1篇通量
  • 1篇微生物多样性
  • 1篇微生物多样性...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法
  • 1篇响应面法优化
  • 1篇膜通量

机构

  • 5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篇汪群慧
  • 2篇林晗
  • 2篇王爽
  • 2篇刘建国
  • 2篇李岩
  • 2篇马鸿志
  • 1篇邹惠
  • 1篇仇天雷
  • 1篇王丽娟
  • 1篇王孝强
  • 1篇孙晓红
  • 1篇王旭明
  • 1篇刘瑛颖
  • 1篇李焕

传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餐厨垃圾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PCR-DGGE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餐厨垃圾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不灭菌而接种的开放式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高于灭菌后接种的非开放式发酵体系,而乳酸产量也是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乳酸产量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部分条带的测序可知,餐厨垃圾开放式发酵体系中除含有接种用的嗜淀粉乳杆菌外,还含有很多土著乳酸菌,如Lacto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casei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土著水解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这些土著菌的存在是促进乳酸发酵的重要因素.PCR-DGGE结合技术对于成分复杂的餐厨垃圾中的细菌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是可行的.
刘建国汪群慧王爽孙晓红仇天雷李焕
关键词:餐厨垃圾乳酸发酵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餐厨垃圾发酵生产乳酸的工艺优化被引量:8
2009年
为提高餐厨垃圾发酵生产乳酸的效率,采用Plackett-Burman和中心复合两种统计试验方法对影响发酵的因素进行初筛和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乳酸发酵的正向显著性因素有乳酸菌TD175、糖化酶、吐温80、纤维素酶;灭菌是负显著性因素.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乳酸菌接种量6.6%,糖化酶160U/g,纤维素酶60U/g,吐温800.08%,温度45℃.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40h,乳酸产量能达到66.13g/L,每克干垃圾产乳酸0.53g.餐厨垃圾的乳酸发酵无需灭菌、无需额外营养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王孝强汪群慧王旭明马鸿志刘瑛颖
关键词:餐厨垃圾乳酸发酵PLACKETT-BURMAN设计
Zn^(2+)及Fe^(3+)对嗜淀粉乳杆菌开放式发酵产乳酸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了在餐厨垃圾中接种嗜淀粉乳杆菌进行开放式乳酸发酵(即发酵原料不灭菌)的可行性,探讨了添加Fe3+、Zn2+的发酵体系中相关酶活与代谢产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开放式发酵体系的乳酸产量高于非开放式发酵体系.加Fe3+体系的乳酸脱氢酶活性较高,导致乳酸产量增加(最高达29.5g/L),比未添加微量元素的对照体系增加了24.2%;而加Zn2+体系的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较高,导致副产物乙醇产量的增加,从而使乳酸产量低于对照体系;添加不同微量元素时嗜淀粉乳杆菌对底物中淀粉的利用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加Fe3+体系(65.7%)>对照体系(38.5%)>Zn2+体系(28.1%).此外,在嗜淀粉乳酸菌的发酵体系中,蔗糖和麦芽糖比乳糖容易降解成葡萄糖,果糖,最终被乳酸菌利用.
邹惠汪群慧刘建国王爽
关键词:FE3+
响应面法优化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乳酸的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响应面法对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乳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四元二次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实验确定最佳分离条件,并对各工艺条件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酸的最佳分离条件为:电压22.74V,进料体积比为1.63,出料室初始乳酸浓度为12.58g/L,流量为25.88L/h。升高电压的同时减小流量,或者降低出料室初始乳酸浓度的同时降低进料体积比,均有利于提高乳酸回收率。
王丽娟李岩林晗马鸿志汪群慧
关键词:乳酸双极膜电渗析响应面法
超滤法预处理L-乳酸发酵液被引量:2
2013年
以白酒酒糟乳酸发酵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0 kDa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聚偏氟乙烯PVDF膜)去除其中的蛋白质等杂质,为后续电渗析分离提纯L-乳酸提供合格的料液。研究表明,操作压力、温度、pH值和进料速度对蛋白质截留率、乳酸回收率和发酵液的膜通量均有影响;乳酸回收率与蛋白质截留率基本呈负相关关系,是因为被截留的蛋白质等在膜面形成滤饼层,有吸附并截留乳酸的作用。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在操作压力为20 kPa,温度为27℃,pH为3.9,进料速度为280 mL/min的情况下处理效果最好,蛋白质截留率可达到98.01%,乳酸回收率可达到97.78%,发酵液的膜通量为7.26 L/(m2·h)。
李岩林晗王丽娟汪群慧
关键词:白酒酒糟L-乳酸膜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