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1-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池洋张东东赵中平黄翼坚赵俊峰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气
  • 3篇凹陷
  • 2篇断裂带
  • 2篇盐岩
  • 2篇油气成藏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歧口凹陷
  • 2篇走滑
  • 2篇裂带
  • 2篇裂缝性
  • 2篇裂缝性储层
  • 2篇北缘
  • 2篇成藏
  • 2篇储层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震地层
  • 1篇地震地层学

机构

  • 10篇西北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刘池洋
  • 3篇张东东
  • 3篇赵中平
  • 2篇黄翼坚
  • 1篇熊林芳
  • 1篇芦建军
  • 1篇刘池阳
  • 1篇毛光周
  • 1篇石学法
  • 1篇肖敦清
  • 1篇黄雷
  • 1篇赵红格
  • 1篇陈思谦
  • 1篇任战利
  • 1篇王建强
  • 1篇白亚之
  • 1篇邓煜
  • 1篇贾楠
  • 1篇周立宏
  • 1篇李文厚

传媒

  • 3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下水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歧口凹陷“包心菜”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包心菜"构造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方法运用歧口凹陷地震资料,采取平衡剖面及地震地层界面拉平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包心菜"构造为具有"凹中隆"结构的新型构造类型,一般出现于凹陷断层交汇或拐弯处;歧口凹陷内典型的"包心菜"构造为滨海1号,另外,港东断层东北端和歧东断层下降盘的"包心菜"构造也较为典型;凹陷内的"包心菜"构造在东营末期出现隆升,东营组遭受剥蚀,随后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在新近纪出现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结论 "包心菜"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深部热作用,其形成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形成隆升→隆升处地层遭受剥蚀夷平→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应力撤出,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样式。
张东东刘池洋黄翼坚王建强陈思谦毛光周
关键词:歧口凹陷
南黄海、东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4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总氮及粒度测试,以趋探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规律及来源。结果表明:南黄海及东海北部陆架区沉积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布范围为0.11%~0.82%,均值为0.44%;总氮质量分数分布范围为0.01%~0.11%,均值为0.06%。有机碳及总氮质量分数平面分布特征相似,泥质沉积区质量分数较高,砂质沉积区较低,最高值位于杭州湾外部。其分布特征明显遵从粒度效应,随着粒度变粗,有机碳、总氮质量分数减小,其中在粒度>4准的细粒沉积物中,粒度处于6-11准的细粒沉积物更为富集有机碳。沉积物C/N比值显示,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部分区域沉积有机质为陆地和海洋混合来源,仅在123.5°E以东、31°N以南东海中陆架小部分区域为海洋自生来源。
熊林芳石学法邓煜白亚之
关键词:有机碳总氮表层沉积物南黄海
贺兰山地区中晚三叠世物源分析及其时空演化过程被引量:3
2018年
系统分析物源的时空演化过程,必将为判断当时的盆地构造背景和盆地属性提供佐证。文中运用重矿物分析方法,结合砾石岩性组成、地层厚度变化及沉积相分布规律,对贺兰山地区中晚三叠世沉积物源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地区中晚三叠世沉积物具有多源、混源以及上下层段时空演化差异明显的特点。中三叠世纸坊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和西部;晚三叠世延长期T3y1、T3y2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西部、南部; T3y3至T3y5段沉积时期,盆地东部物源开始出现,并分布于贺兰山汝箕沟沟口至鬼头沟一线,此时汝箕沟—香棒子沟一带是沉积混源中心。西部物源主要为阿拉善地块之上的沉积地层,但西部南段受南部物源控制,与西部北段的物源岩性有较明显不同;西北部物源主要是孔兹岩带、前寒武纪变质岩及古生代岩浆岩;东部地区物源可能为现今银川地堑及其东部的沉积地层。贺兰山地区中晚三叠世物源时空演化的转折期,主要在纸坊期至延长期T3y1段沉积时期之间和延长期T3y2段至T3y3段沉积时期之间,2次明显的物源演化反映了贺兰山盆地构造动力学机制的重大转变。
李蒙赵红格李文厚任战利卓鱼周付星辉
关键词:三叠系重矿物
井斜角对裂缝特征参数统计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井轨迹对裂缝钻遇率有重要的影响。以某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为例,利用100余口井的FMI资料按照小斜度井(包括直井)和大斜度井(包括水平井)分组分别统计裂缝的平均倾角、裂缝密度参数,并与不考虑井斜角利用所有FMI资料统计的结果相互对比,以分析井斜角对裂缝倾角、裂缝密度参数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小斜度井钻遇裂缝统计的裂缝平均倾角和裂缝密度均明显低于按大斜度井和所有井未分组钻遇裂缝的统计结果;因此,小斜度井钻遇高角度裂缝的几率明显低于大斜度井。这一结论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对于本文中某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目前主要为直井和小斜度井钻遇的G H层,应部署水平井进一步评价其油气勘探潜力;为更准确地统计高角度裂缝性储层的裂缝倾角并客观地评价裂缝密度,应尽量利用井轨迹垂直于裂缝走向和主要裂缝面的水平井钻遇的裂缝来分析统计;对于同类高角度裂缝性油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应尽量采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并确保井轨迹垂直于主要裂缝面。
赵中平
关键词:井斜角裂缝密度裂缝性储层碳酸盐岩油藏
浅谈横向构造带及其对沉积作用和油气成藏的影响
2012年
横向构造带是与主体构造体系在走向、几何形态、构造类型上有所不同的一种构造,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概述横向构造带的概念、类型、成因及其与沉积作用和油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歧口凹陷港西-港东断裂之间的横向构造进行分析,认为该横向构造为继接斜坡带,由地质结构不均一和地质作用不均一综合控制形成,对沉积作用和油气疏导、聚集等具有影响作用。
张东东贾楠王建强梁利平
关键词:油气藏
压扭走滑作用对深水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以Sinjar隆起西翼为例
2015年
通过分析阿拉伯板块北缘Sinjar隆起西翼始新统Chilou组—渐新统Jaddala组构造特征和油藏分布的关系,认为深部压扭走滑作用改造了浅层致密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使之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这种改造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压扭走滑作用控制了裂缝异常发育带和裂缝性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二是压扭走滑作用产生的同沉积局部斜列褶皱隆起遭受大气淡水与海水混合水的溶蚀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了致密沉积物的储集能力。这一实例表明,致密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经改造后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在油气藏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应重视类似局部构造。
赵中平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
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剖析及对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按照滑脱面性质的不同,将歧口凹陷的滑脱构造分为3类:地层—断裂复合滑脱、顺层滑脱和断裂滑脱。在该凹陷中选其各自具代表性的构造,如埕北滑脱构造、塘沽新港滑脱构造和大张坨滑脱构造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化等方面剖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新生代凹陷区快速沉积、凸起带强烈隆升、前第三纪地层的滑移层和热力作用。滑脱构造大多有褶皱和断裂相伴生,其组合方式不同可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条件。
张东东刘池洋黄翼坚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滑脱构造油气赋存
阿拉伯板块北缘Sinjar隆起西翼裂缝成因及启示
2015年
对Sinjar隆起西翼始新世Jaddala组—渐新世Chilou组致密灰岩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成因进行分析,为类似复杂构造环境的裂缝研究和裂缝性油气圈闭勘探提供借鉴。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地震、钻井液漏失、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裂缝倾角、走向及纵向和平面裂缝的发育特征,探讨构造活动与裂缝分布之间的成因关系。研究后认为,研究区近南北走向的这组高角度裂缝的形成是区域水平挤压应力场与研究区西侧深部压扭走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压扭走滑作用形成了有效的裂缝性油气储集层;局部发育的近东西走向的低角度裂缝由层间滑动引起;平行于主要褶皱枢纽的纵张裂缝不发育,是由地层强烈隆升形成的似环状断裂吸收了岩石的挤压应变变形,导致没有产生有效的岩层弯曲所致。在类似复杂的构造背景下,由于多种构造作用、多期构造活动的叠加和相互影响,会减弱或增强某组裂缝的发育程度,导致裂缝分布与常见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实例对于复杂构造背景下的裂缝性储层研究、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的井轨迹优化、致密储层领域的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赵中平
关键词:裂缝褶皱
辽东湾拗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渤海海域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与成果,在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辽东湾拗陷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古地质构造恢复、主干断层活动性和构造演化分析等综合研究,揭示辽东湾拗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拗陷发育诸多伸展走滑双重构造,多种构造样式相邻同存;研究区主要形成4种类型断裂:早期伸展断裂、中期伸展走滑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中,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新生代早期至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末(38 Ma),主要形成NE,NNE向伸展断裂;东营组沉积期,在NE向断裂伸展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右旋走滑活动;新近纪中晚期(12 Ma以来),因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和区域动力学调整过程的影响,NE向断裂表现为右旋走滑活动。研究后认为,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极大地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尤其是构造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构造改造作用,肢解和改造了前期的沉积-沉降格局,在富烃凹陷中新形成的断凸和与之相伴而生的良好储层,加上高角度断层对油气运移的直通道作用,构成了凹中隆油气赋存成藏的极好配置和优越条件。
贾楠贾楠刘池阳周立宏肖敦清黄雷
关键词:油气成藏郯庐断裂带
渤海海域庙西凹陷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原盆面貌恢复被引量:14
2014年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在70余条地震剖面、多口钻井资料以及样品裂变径迹分析等基础上,恢复了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研究表明,庙西凹陷东部在始新世末及其后遭受过较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凹陷东部约1/4的原始沉积地层剥蚀无存;庙西北凸起和南凸起为沙三期同沉积断块,在沙三段沉积期向庙西凹陷提供物源;庙西凹陷西北部与渤东凹陷相通,西南部与黄河口、莱州湾凹陷连通。从沙三段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看,该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韩少甲赵俊峰刘池洋芦建军贾楠
关键词:地震地层学裂变径迹分析剥蚀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