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D190005)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丁芳范李敏周鋆吴伟张琛琛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情绪理解
  • 1篇德教
  • 1篇德行
  • 1篇羞耻
  • 1篇幼儿
  • 1篇社会支持
  • 1篇生理
  • 1篇情绪
  • 1篇尴尬
  • 1篇小学儿童
  • 1篇流动儿童
  • 1篇教育
  • 1篇公德
  • 1篇公德教育
  • 1篇公德行为
  • 1篇儿童
  • 1篇干预
  • 1篇干预训练
  • 1篇本地儿童
  • 1篇大班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
  • 1篇常州幼儿师范...
  • 1篇济南幼儿师范...

作者

  • 4篇丁芳
  • 3篇范李敏
  • 1篇吴伟
  • 1篇周鋆
  • 1篇张琛琛

传媒

  • 1篇心理科学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被引量:2
2013年
先通过收集和验证羞耻情境故事和情绪词来编制考察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测量材料,然后对3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且在2-3年级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4种羞耻情境中,小学儿童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最高,其次是当众出丑情境和欺骗情境,最低是学习情境。(3)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4种羞耻情境中,只有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性别差异,即男生高于女生。
丁芳范李敏张琛琛
关键词:小学儿童羞耻
初中流动儿童的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表现出内隐的消极认同;本地儿童存在内隐内群体偏爱,对流动儿童具有内隐的消极认知;(2)流动儿童在父亲、教师以及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上显著差于本地儿童;(3)在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上,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内隐群体偏爱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高内隐群体偏爱组中,高社会支持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优于低社会支持儿童。
丁芳吴伟周鋆范李敏
关键词:流动儿童本地儿童社会支持
大班幼儿在园环境公德行为的干预训练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团体干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48名大班幼儿进行为期八周的在园环境公德行为的干预训练实验,以探讨大班幼儿在园环境公德行为的干预内容及有效性。结果显示:干预训练对大班幼儿在园环境公德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即时效应,并存在一定的延时效应;及时强化对大班幼儿在园环境公德行为产生的即时效应较为显著,而长期效应则表现不明显;大班男孩和女孩的在园环境公德行为无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在园环境公德行为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王小娜丁芳曹令敏
关键词:大班幼儿干预
尴尬情绪: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
2014年
尴尬情绪是个体因处于公众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目前有关尴尬情绪的研究,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诱因、尴尬情绪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方面主要涉及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现有理论和研究仍不足以解释尴尬情绪的内在机制,未来可注重从生命全程观和特殊人群的角度研究个体尴尬情绪的发展,并关注探究个体对尴尬情绪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尴尬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等。
丁芳范李敏
关键词:尴尬生理情绪理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