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Y006060XBO) 作品数:4 被引量:16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欣 王菊芳 李文建 李霞 张小平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4种微生物吸附剂对低质量浓度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从皮革铬鞣、复鞣污泥等处分离、纯化出4株吸附Cr^(3+)菌株TP、XB、MY和TQ,采用ASS和FTIR等方法研究了其对低质量浓度Cr^(3+)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吸附剂对低质量浓度Cr^(3+)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对Cr^(3+)的最佳吸附条件是pH值4.0,投加量0.5g/L,吸附温度30℃;TP、XB、MY和TQ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8.66 mg/g、11.65 mg/g、11.05 mg/g和10.22 mg/g。碱处理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吸附的吸附量,经过0.3 mol/L NaOH预处理后,其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7.86%~38.96%。吸附等温曲线拟合研究表明,吸附剂TP、MY和TQ更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XB更符合Temkin等温方程;用Dubimim-Radushkevich(D-R)等温曲线方程拟合发现,TP、XB和TQ吸附过程属于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4种吸附剂对Cr^(3+)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表明,该过程主要分为吸附剂外表面吸附、细孔内缓慢吸附和平衡吸附3个阶段。 李欣 谭周亮 周后珍 王璐 李旭东关键词:环境微生物 生物吸附 CR3+ 不同LETC离子束对粘红酵母菌的突变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011年 以粘红酵母菌Rhodotorula glutinis AY 9101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传能线密度(LET)的C离子对粘红酵母菌的失活截面和突变截面,评估了不同LET的C离子对微生物的失活效应和突变效应。结果表明,C离子LET为120.0 keV/μm时,单个粒子对粘红酵母菌的失活截面最大,为4.37μm2,接近酵母菌细胞核的平均核截面;LET为96.0 keV/μm时,单个粒子对粘红酵母菌的突变截面最大。通过对C离子束致突变能力的分析发现,C离子在LET为58.2 keV/μm时突变能力最强,这一结果显示在经C离子辐照后存活下来的粘红酵母菌中,可以引起有效突变的最佳LET为58.2 keV/μm左右,此时所对应的碳离子能量约为35 MeV/u。这些结果表明,C离子对粘红酵母菌的最佳致死效应和最佳致突变效应存在于不同的能量区域。 孙海宁 王菊芳 马爽 陆栋 吴鑫 李文建关键词:传能线密度 一株抗Cd^(2+)菌株的筛选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4 2014年 Cd2+为一种毒性金属元素,为了实际解决污水中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通过12C6+重离子束辐照诱变技术筛选到一株耐受Cd2+的菌株C2,研究其对Cd2+的抗性和低浓度Cd2+的吸附性能表明,Cd2+浓度≤100 mg/L时,C2菌株可以生长繁殖,但随Cd2+浓度升高受到抑制;SEM分析表明,受到Cd2+胁迫时,C2产生大量胞外产物与Cd2+形成络合物;吸附过程中菌粉表面空隙得到填充,形成凸起;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基团为醇羟基O—H键、氨基和酰胺基团;C2菌粉和固定化菌球都对Cd2+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菌粉吸附效果比固定化菌球稍好;菌粉和固定化吸附剂的最佳吸附初始pH值为5~6.0,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 g/L和10 g/L(实际含菌量为1.0 g/L);Cd2+浓度在2~20mg/L时,在最佳吸附条件下,菌粉和固定化吸附剂对Cd2+的吸附率均在90%左右;2种吸附剂吸附过程与Langmuir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最佳;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反应均能自发进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2菌粉和固定化吸附剂均可用于污水中低浓度Cd2+的去除。 孙永亮 李欣 王洁 王菊芳 李文建 王弋博关键词:重离子束 诱变 等温吸附模型 热力学 一株拮抗姜瘟根际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沙雷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2014年 从生姜连作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生姜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arum 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沙雷氏菌株R11,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的系统鉴定,发现R11为革兰氏阴性菌,端生一根鞭毛。以16S r 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1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R11与沙雷氏菌(Serratia sp.)十分接近,序列相似性值达99%。 李霞 张小平 李欣关键词:R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