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ST08)

作品数:2 被引量:37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家栋徐奎栋杜永芬孟昭翠林昭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底栖动物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群落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监测
  • 1篇生物量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物量
  • 1篇线虫
  • 1篇小型底栖动物
  • 1篇近岸
  • 1篇近岸海域
  • 1篇类群
  • 1篇海域
  • 1篇丰度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吴洽儿
  • 1篇孙典荣
  • 1篇孟昭翠
  • 1篇李渊
  • 1篇杜永芬
  • 1篇王雪辉
  • 1篇徐奎栋
  • 1篇王家栋
  • 1篇林昭进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共有种分别为12种、173种、283种,与黄渤海、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共种分别为75种、217种、186种、131种和151种;相对资源量指数与相对资源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鯻(Therapon thraps)、棕斑腹刺魨(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
孙典荣李渊林昭进吴洽儿王雪辉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5
2010年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10cm2和(7185±6421)μg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高于东、黄海,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杜永芬徐奎栋孟昭翠王家栋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线虫丰度生物量生物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