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ZRB0199Z)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毛伟兵孙玉霞刘静李妮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引黄
  • 5篇引黄灌区
  • 5篇灌区
  • 4篇引黄泥沙
  • 4篇土壤
  • 4篇泥沙
  • 4篇小开河引黄灌...
  • 2篇性状
  • 2篇黄河三角洲
  • 2篇浑水
  • 2篇浑水灌溉
  • 2篇灌溉
  • 1篇地下水
  • 1篇土壤改良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环境效应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状
  • 1篇土壤物理

机构

  • 5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孙玉霞
  • 5篇毛伟兵
  • 4篇刘静
  • 3篇李妮

传媒

  • 3篇人民黄河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开河灌区引黄入田泥沙的土壤环境效应被引量:11
2010年
黄河水含沙量大,使引黄灌区在引水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泥沙,引黄泥沙既是引黄灌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重要的、有待深入研究开发的自然资源。本文根据对小开河引黄灌区的土壤调查、分析化验与多年工程测试研究等资料,深入分析了通过远距离输沙与浑水灌溉后,引黄入田泥沙对灌区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状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既有利于引黄泥沙处理,又可以稳定和提高引黄灌区土地质量的具体措施。为引黄灌区合理配置水沙资源,解决灌区引黄泥沙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孙玉霞杨芸李妮刘静毛伟兵
关键词:引黄泥沙小开河引黄灌区浑水灌溉
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孙玉霞庞启航毛伟兵刘静
关键词:土壤改良引黄灌区黄河三角洲
引黄泥沙对小开河灌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对小开河引黄灌区浑水灌溉10年后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黄泥沙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5 mm的中粗沙有所减少,0.05-0.25 mm的细沙明显减少,〈0.05 mm的黏粒含量明显增加。引黄泥沙使土壤容重减小,土壤结构性与孔隙状况更趋合理。与清水灌溉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土壤速效K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全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P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
毛伟兵傅建国孙玉霞王景元韩小军
关键词:引黄泥沙土壤理化性状浑水灌溉小开河引黄灌区
小开河引黄灌区地下水动态规律及影响分析
2011年
依据1991—2006年地下水位动态观测数据,运用Surfer软件绘制1996年和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并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小开河灌区地下水位和降水量、引黄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输水干渠附近地下水埋深较浅、输沙干渠附近地下水埋深较深;除滨城91A、惠民108A、沾化52和无棣63观测井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外,小开河引黄灌区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1998年后下降趋势明显,地下水位变化幅度降低;灌区地下水位基本不受引黄水量影响,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也不明显。
刘静毛伟兵孙玉霞李妮
关键词:地下水小开河引黄灌区
入田泥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为研究入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入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入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毛伟兵王景元孙玉霞傅建国李妮刘静
关键词:引黄泥沙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性状小开河引黄灌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