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284)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建平余列付晓杰蒋超王梦涵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3篇细胞
  • 13篇脑梗
  • 13篇脑梗死
  • 13篇梗死
  • 13篇骨髓
  • 13篇骨髓单个核细...
  • 13篇核细胞
  • 11篇单个核细胞
  • 10篇细胞移植
  • 7篇单个核细胞移...
  • 7篇骨髓单个核细...
  • 4篇血管
  • 4篇脑梗死大鼠
  • 3篇血管新生
  • 3篇神经元
  • 3篇小鼠
  • 3篇脑梗死后
  • 2篇血管再生
  • 2篇炎症
  • 2篇氧化酶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五...
  • 6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信息工程...

作者

  • 15篇王建平
  • 10篇余列
  • 9篇付晓杰
  • 7篇蒋超
  • 6篇王梦涵
  • 6篇王新新
  • 6篇陈宁宁
  • 5篇韩伟
  • 5篇赵源征
  • 5篇刘恒方
  • 5篇欧春影
  • 4篇陈明
  • 4篇周晨光
  • 4篇张敏
  • 2篇刘玉府
  • 1篇李楠
  • 1篇门雅范
  • 1篇高宇峰
  • 1篇李魁
  • 1篇谢晓广

传媒

  • 7篇中华行为医学...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电子技术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对脑梗死后小鼠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脑梗死小鼠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bFGF、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24 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死后1、4、7、14 d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并评价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后7 d 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脑梗死后14 d免疫荧光检测BMMNCs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分布和分化情况。结果 (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 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bFGF、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溶剂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4、7、14 d的mN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在4、7 d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PBS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MMNCs能够迁移分布至小鼠脑损伤区,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bFGF、VEGF和IGF-1促进细胞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
刘玉府欧春影韩伟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脑梗死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分化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h后经尾静脉注入1mLBrdu标记含1×107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采用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观察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示踪BMMNCs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Nss明显降低(P<0.05),BMMNCs组脑内梗死皮层区、海马齿状回检测到Brdu和Iba1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s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
王建平陈明蒋超余列王梦涵刘恒方张敏赵源征陈宁宁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小胶质细胞分化
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IL-10、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6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后1,4,7d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mNSS)、免疫荧光法、Fluoro—JadeB(FJB)染色进行神经功能、小胶质细胞活性及神经元变性死亡数目的评估。脑梗死后7d,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结果(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治疗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第4,7天的mNSS评分、小胶质细胞的活性、神经元变性死亡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脑梗死体积[(27.8±7.5)%]明显小于PBS治疗组[(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抑制脑梗死后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王建平欧春影蒋超余列王梦涵李魁韩伟付晓杰王新新左方芳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移植小胶质细胞
正常与脑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对比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比正常与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or—BMMNCs;Isch—BMMNCs)移植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疗效及对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分别提取Nor—BMMNCs及Isch—BMMNCs;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常氧及低氧条件下体外培养BMMNCs的上清液中VEGF、bFGF、Ang-1的表达水平;MCAO1d后行股静脉1×10^7BMMNCs或PBS输注并行mNSS;细胞移植后14d行TTC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低氧条件下培养1d后,Isch—BMMNCs组分泌促血管因子的量[VEGF:(114.24±10.6)pg/ml,bFGF:(133.6±19.7)pg/ml,Ang-1:(131.3±21.9)pg/m1]明显高于Nor—BMMNCs组[VEGF:(96.04±12.6)pg/ml,bFGF:(107.1±19.6)pg/ml,Ang-1:(103.04±17.0)pg/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评分显示,在细胞移植后10d,Isch—BMMNCs组神经缺损症状明显改善,与Nor-BMMNCs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14d后,Isch—BMMNCs组微血管数目及脑梗死体积[(372.5±40.1)支/mm^2,(18.7±4.5)%]与Nor—BMMNCs组[(314.0±40.1)支/mm^2,(26.5±7.2)%]及PBS组[(222.3±56.7)个/mm^2,(34.5±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h—BMMN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明显高于Nor—BMMNCs,可能与其分泌促血管因子能力增强有关。
王建平余列蒋超陈明王梦涵欧春影王新新周晨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新生细胞因子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小鼠白质损伤的机制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移植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脑白质损伤的改变及其产生的机制。方法线栓法将成年雄性小鼠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组)、溶剂组(vehicle组)、BMMNCs移植组(BMMNCs组)。梯度密度离心法提取分离BMMNCs,BMMNCs组24h经尾静脉移植入0.5ml含1×106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给予等体积的PBS溶液,神经功能学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损害严重程度,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法评估梗死周围脑白质损伤程度,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梗死周围小胶质细胞增生情况。结果与MCAO组及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明显降低,LFB着色减少百分比明显减小,白质损伤周围区检测到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MNCs移植显著改善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且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减轻缺血后其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脑白质损伤程度,这可能是白质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王建平王新新蒋超王梦涵陈宁宁周晨光付晓杰韩伟
关键词:脑缺血骨髓单个核细胞脑白质损伤
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造大鼠MCAO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提取、分离和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 PBS液;静脉移植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定量ELISA法对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进行检测,利用免疫荧光定量观察梗死灶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7 d、14 d和28 d,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分别为(207.4±8.9)pg/ml、(171.2±10.3)pg/ml和(143.8±13.8)pg/ml,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大鼠脊液中VEGF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4 d和28 d时,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43.8±514.2)个和(1834.8±307.4)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微血管数分别为(384.6±45.1)个和(514.8±51.3)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增加VEGF分泌,促进脑梗死灶血管新生,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效果更佳。
刘玉府王建平欧春影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新生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数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pDCPs)数量。根据脑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评估梗死灶的大小,进一步将AIS组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梗死组、大梗死组,并比较不同亚组脑梗死患者pDCPs水平;并将AIS组患者pDCPs与NIHSS、CRP做相关分析。结果:AIS组与Control组相比,pDCPs占外周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大梗死组患者pDCPs水平显著下降(P=0.001);且NIHSS评分和CRP与pDCPs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DCPs数量减少,可能与募集到梗死的脑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有关。
王建平周晨光蒋超余列韩伟王新新付晓杰
关键词:脑梗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免疫炎症C反应蛋白NIHSS
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促进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分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表达VEGFR2和5-溴脱氧尿嘧啶(BrdU)/CD31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脑梗术后14 d,脑梗死组SVZ区ChAT/AChE较假手术组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鼠的梗死周围区VEGF、VEGFR2、pERK表达量以及VEGFR2、BrdU/CD3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阿托品组的上述指标含量减少(P<0.05)。结论:脑梗死后,SVZ区ChAT^+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胆碱能系统效应增强,其可通过上调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促进脑功能恢复。
王建平鲁争芳付晓杰张帝余列高宇峰殷椿茂柯俊吉刘贤良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血管新生
网络化考试组卷算法及QTI标准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试卷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考试的效果,优秀的考试组卷算法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设定的标准。结合现有算法和项目实际需求,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流程,提出了五项改进措施,包括编码方案和试卷适应度值计算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粒子学习过程,使粒子能够逐代变好,更快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又加入了混沌初始化和混沌扰动,通过算法实验与改进,设计并实现一种新的组卷方法以期得到更好的结果,并采用QTI标准进行试题存储,实现试题共享,证明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谢晓广门雅范
关键词:组卷粒子群优化算法
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是否通过抑制脑梗死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 g,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p MCAO),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溶剂组(Vehicle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BMMNCs组)。其中BMMNCs组于造模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含1×107BMMNCs的PBS细胞悬液200μl;溶剂组注射等量的PBS溶液,分别于24 h、72 h、7 d采用Zea-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炎性介质环氧化酶-2(COX-2)、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 (1)各时间点模型组Zea-Long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BMMNCs组低于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与溶剂组相比无差异(P>0.05);(2)各时间点模型组COX-2和IL-1β水平明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BMMNCs组低于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与溶剂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通过抑制梗死后脑内免疫炎症反应,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这一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COX-2、IL-1β的表达有关。
陈宁宁王建平刘恒方张敏赵源征付晓杰余列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脑梗死环氧化酶-2白介素-1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