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1506)

作品数:101 被引量:3,095H指数:29
相关作者:胡远满何兴元常禹闵庆文李秀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生物学
  • 14篇经济管理
  • 13篇天文地球
  • 11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8篇岷江上游
  • 22篇流域
  • 19篇土壤
  • 19篇泾河流域
  • 19篇河流域
  • 12篇景观
  • 9篇生态
  • 8篇植被
  • 8篇水分
  • 8篇水资源
  • 8篇土地利用
  • 8篇土壤水
  • 8篇土壤水分
  • 7篇干旱河谷
  • 6篇丘陵区
  • 6篇景观变化
  • 6篇黄土丘陵
  • 6篇黄土丘陵区
  • 5篇地理信息
  • 5篇地理信息系统

机构

  • 94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辽宁省林业科...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长安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密苏里大学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作者

  • 31篇胡远满
  • 25篇何兴元
  • 24篇常禹
  • 20篇闵庆文
  • 18篇李秀珍
  • 16篇刘淼
  • 14篇曾德慧
  • 13篇布仁仓
  • 13篇李月辉
  • 13篇谢高地
  • 12篇成升魁
  • 12篇甄霖
  • 12篇问青春
  • 11篇杨兆平
  • 11篇胡志斌
  • 10篇耿艳辉
  • 9篇尤文忠
  • 8篇张文广
  • 8篇杨丽
  • 8篇李丽光

传媒

  • 21篇生态学杂志
  • 19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资源科学
  • 7篇生态学报
  • 4篇辽宁林业科技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中国人口·资...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38篇2007
  • 14篇2006
  • 18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景观可视化初探被引量:5
2006年
在空间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类型图)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可视化软件VisualNatureStudio(VNS)2.0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的景观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灌木、果园、草地和耕地,为流域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并阐明了景观可视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常禹何兴元Ian D.Bishop孟志涛
关键词: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森林景观边界效应被引量:3
2007年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岷江上游森林景观在景观尺度上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形成的林-农边界较清晰、其植被过渡明显,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影响域为60m,农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农田内部,边界效应范围为60~90m;自然形成的林-草边界过渡缓和,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而草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草地内部,边界效应对林地的影响范围为60m、对草地的影响范围为45~75m;林-灌边界的边界效应类似林-草边界,对林地影响域为60m,对灌木林地的影响域在45~75m之间.
问青春李秀珍贺红士李丽光李月辉杨孟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生物量
景观可视化及其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介绍了景观可视化的概念,回顾了景观可视化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植被、水、人工构件(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动物(包括人)、大气和光的可视化表达方法,阐述了景观可视化在景观规划、景观变化、气候变化、城市景观、景观视觉影响评价和森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景观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常禹胡远满布仁仓孟志涛杜强根赵家明
关键词:景观要素景观规划视觉影响评价
生态化学计量学: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被引量:545
2005年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不仅学科分类逐渐细化,而且研究领域也逐渐深入,然而,这种分化和深入也可能会掩盖生物的一些最普遍特征。地球上的生物是否具有统一的、更本质的特征?能否把不同生物学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知识联系起来?随着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探索,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最近20年悄然兴起。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C、N、P)平衡的科学。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生物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种群动态、生物体营养动态、微生物营养、寄主_病原关系、生物共生关系、消费者驱动的养分循环、限制性元素的判断、生态系统比较分析和森林演替与衰退及全球C、N、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该文概述了生态化学计量的概念、历史起源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在消费者驱动的养分循环、限制性养分元素判别以及全球C、N、P循环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生态化学计量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并有助于推动我国在此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曾德慧陈广生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分析了西安市在2002~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面积占西安市总面积的73.2%以上,是西安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小是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各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说明了西安市土地利用活跃程度较大,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正处在发展时期。相对变化率反映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显著;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和未央区等5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越来越单一化,土地利用变化也将越来越小。
赵永华马超群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被引量:76
2008年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刘淼胡远满常禹张文广张薇
关键词:生态足迹能值分析理论
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被引量:50
2005年
本文对我国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资源对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的承载力、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载率.结果表明,如果我国保持现有耗水水平,那么我国水资源理论上的自然承载力为63×108人,我国能够实现的水资源实际人口承载力为25×108人.在今后20年间,我国大陆地区水资源有效人口承载力在15×108~18×108人之间,总体上我国的人口数量在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承载力盈余约在2.5×108~5.1×108人.但由于各地人口和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表现出水资源人口严重超载,超载达50%以上,而一些地区具有极高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盈余.水资源人口超载区域的用水主要来自于该区域之外.此外,现有经济发展的规模及趋势均在水资源经济承载力范围之内,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支持能力除华北地区之外,普遍有所剩余.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跨区域调水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将会在全国广泛实施.
谢高地周海林甄霖鲁春霞肖玉
关键词: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能力水资源分布跨区域调水严重超载超载率
基于RS和GIS的松潘县景观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基于四期遥感影像对松潘县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除采用了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外,引入Kappa系数对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潘县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自然斑块仍为景观的基质。根据Kappa系数计算结果,景观的数量、位置和综合变化均在10%以下,但在三个时期内变化情况不同。
刘淼胡远满布仁仓吴志军薛杨邱素芬张薇
关键词:遥感景观变化景观指数
泾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状况及分区的植被建设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泾河流域侵蚀呈更强的发展态势。其中,极强和剧烈侵蚀比重分别增加了1.30%和1.97%。按照侵蚀模数所属侵蚀等级,把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以中、低覆盖度草地和丘陵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植被建设与恢复是缓解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根据泾河流域内和流域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长季降水量的匹配程度,通过插值方法,将流域分为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乔灌林区)、欠适宜造林区(耐旱灌木林与高覆盖度草地区)和非适宜造林区(中覆盖度草地区)3类,结果显示,这3类区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的条带状分布,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69%,22.16%和24.15%。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区的影响,分别评价了1961-1980年和1981-2004年两个时段流域林地生长季降雨量变化及对应的林地区域分异状况,结果显示:生长季降雨量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最大减幅在50 mm左右,总体减幅高于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幅,减幅区涉及范围较广;在局部地区降雨有所增加,最大增幅为20 mm左右,增幅区位于下游的泾阳县、淳化县以及上游的定边县,受此影响,非适宜造林区和欠适宜造林区呈现向南推进态势,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面积减少了11.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参考。
耿艳辉吕爱锋闵庆文何永涛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分异气候变化泾河流域
植被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66
2005年
生态需水研究是目前生态学和水文学、水资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指导区域植被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与内涵、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生态需水是指为了保证植被生态系统能够健康维持,并确保其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而必须消耗的一部分水量。在区域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中,最关键的是对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某一植被类型生态需水定额的确定,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多是基于农业气象学原理的直接计算法。
何永涛闵庆文李文华
关键词: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植被生态需水量直接计算法水资源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