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1504) 作品数:87 被引量:1,540 H指数:25 相关作者: 刘世荣 元昌安 刘兴良 安树青 江洪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大学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遥感在林冠动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03年 林冠动态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由病虫害、林火等引起的林冠变化、由大风等灾害引起的林隙动态、以及树冠和林冠的正常变化等。遥感在林冠动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广泛认知 ,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行林冠动态研究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TM卫星数据及各类航空遥感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与航空遥感数据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数据类型不同 ,研究的重点及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较大尺度上 ,卫星遥感数据适合于研究林隙动态以及由病虫害等引起的林冠变化 ;而在较小尺度上 ,航空遥感数据更适于深入研究林隙动态、树冠变化和林冠的变化等。目前 ,具有高重复性和一致性的高分辨率多光谱数字正射航空影像在林冠动态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更高分辨率资源卫星的相继升空 ,卫星遥感将在林冠动态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冠动态的检测与监测方面 。 郭志华 肖文发 蒋有绪关键词:遥感 卫星遥感数据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9 2007年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等,讨论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展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刘兴良 杨冬生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关键词:壳斗科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25 2006年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刘兴良 郝晓东 杨冬生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何飞 马钦彦关键词:川滇高山栎 生物量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基于.NET平台和ArcGIS Engine技术的地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2008年 建立基于.NET平台和ArcGIS Engine技术的地名地理信息系统,着重研究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数据组织和管理以及系统功能的设计,通过南宁市地名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现了地名信息与电子地图的结合,最终实现地名信息数字化、可视化的管理与应用. 磨高尚 元昌安 彭昱忠关键词:ARCGIS ENGINE .NET 地名 电子地图 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分析 被引量:4 2007年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了解景观基质和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将有助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设计和发展有效的景观恢复技术。文章分析了景观基质与景观格局,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景观尺度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比较。最后提出,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技术,建立干扰压力下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预警系统的构想。 宋瑜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关键词:农业工程 水土流失 景观生态 植被蒸散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0 2006年 对蒸散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及传统蒸散研究方法(水文学方法、微气象学方法、植物生理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经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评述。同时详细介绍闪烁通量技术、遥感技术应用于蒸散研究的基本原理及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新技术方法在蒸散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预测蒸散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刘京涛 刘世荣关键词:蒸散 植被 遥感技术 卧龙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5 2006年 根据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2005年6月2个水文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卧龙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9.4431δ8O+28.658(r=0.943,n=74,p<0.05);实测雪水δD-1δ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9.3761δ8O+33.245(r=0.959,n=31,p<0.05);与全球降水线方程δD=81δ8O+10比较偏离较大。实测夏季(6—9月)降水δD-1δ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8.1651δ8O+9.480(r=0.961,n=29,p<0.05),卧龙地区夏季实测降水线与全球降水线吻合,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对全年氘过量值(d)及夏季(丰水季)和冬季(枯水季)年氘过量值(d)及降水线特征研究表明,卧龙地区冬季降水主要来源于大陆性气团,即卧龙地区内部局部水汽蒸发所产生;夏季降水主要来源海洋性气团,并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事件中出现一些极低的d值,主要是受到了大陆性冷气团的袭击和季风的影响。卧龙地区夏季(丰水季)降水中1δ8O的降水量效应明显,且季风气候抑制和掩盖了温度效应。 徐庆 刘世荣 安树青 姜春前 刘兴良关键词: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对均匀的数学描述及其与混沌的关系 被引量:2 2009年 基于独占球的概念定义的瞬时混沌度和k步混沌强度是混沌轨道的稳定特征,应用独占球的概念定义了均匀度,它对均匀性的描述与人对均匀的理解非常符合.被含均匀度是一个过渡概念,它与均匀度非常相似,但有更好的数学性质,对于随机轨道,被含均匀度统计收敛于1/Vn(1)(Vn(1)是n维欧氏空间的单位球体积),而当轨道上的点充分多时,均匀度与被含均匀度近似相等.只要适当选择包含动力系统吸引盆的多面体,瞬时混沌强度与均匀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均匀度对Logistic映射的应用表明,随着Logistic映射参数r的增大,它的轨道越来越均匀,但不会超过一维随机轨道的期望均匀度0.5,这说明准周期轨道和随机轨道是混沌轨道的两个极端. 罗传文关键词:均匀度 混沌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55 2006年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刘兴良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关键词:川滇高山栎 地上生物量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被引量:14 2008年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小径流量增大,且裸地增加对径流影响最显著。模拟径流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加量主要产生于雨季。 梁小军 江洪 朱求安 黄梅玲关键词:径流 SWAT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