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8JHQ0001)
-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谢荣娥魏兆惠王彩琴华学诚张可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扬雄《方言》中的记音字与方言词被引量:2
- 2010年
- 扬雄《方言》在当时没有标音手段的历史条件下,大胆使用汉字记录了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词语和方音,在用字记词方面很有特色。《方言》被解释语用字中的记音字共519个。扬雄在记录方言词语时,既有用几个记音字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情况,也有用一个记音字记录几个不同的方言词的情况。这519个记音字所表记的512个方言词,实词507个、虚词5个,单纯词505个、合成词7个。文章从《方言》记音字与所记词语的关系以及《方言》记音字所表词的词汇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价值和意义。
- 王彩琴
- 关键词:方言词
-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幽部与宵部被引量:4
- 2009年
- 文章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的语音资料为对象,考察幽部与宵部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幽宵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古幽部的豪、肴、萧韵字与古宵部宵韵字相押,并最终与其合并,这种通语音变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蜀方言共有的特征。
- 华学诚谢荣娥
- 论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声调被引量:1
- 2009年
-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韵语中长入与去声的合并在不同韵部内并非同步的,从西汉到东汉,长入与短入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变为去声。
- 谢荣娥
- 关键词:秦汉时期声调
- “动量词出现于先秦”说质疑——兼论两汉时期的动量词被引量:2
- 2012年
- 关于动量词的出现时间历来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前人所举先秦的例证多可商榷。有确凿的文献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动量词,两汉时期的动量词数量共计已有十几个之多。
- 魏兆惠冷月
- 关键词:动量词先秦两汉
-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鱼部与侯部被引量:4
- 2009年
- 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考察鱼部与侯部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侯部一等字与鱼部合流是上古楚方音的特点。提出这种独特的现象在《诗经》语音里无法得到解释,只能推定其另有来源。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地位的不断上升,楚语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展,到了秦汉时期,其它方言区也零星出现古侯部一等字与鱼部合流的现象,但楚方言区韵语中最为突出。
- 谢荣娥
- 试论扬雄《方言》的“用字之奇”
- 2009年
- 扬雄《方言》中的"用字之奇",是指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虽然在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中见到过但不是通常的用法,这些字都是扬雄根据方音而借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具体包括借音字、联绵字和译音字的运用。
- 王彩琴
- 关键词:用字
- “周”、“匝”名量、动量用法的历史发展
- 2010年
- "周"、"匝"义近,多被认定为动量词。其实二者均有名量和动量两种用法,可据其句中的施事者和与之搭配的动词的差别来判断。二者的名动量用法出现时间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共现,但最终基本被另一个新的量词"圈"所替代。
- 魏兆惠
- 关键词:动量词名量词
- 释“无赖子”并论其发展演变以及与同义形式的竞争被引量:2
- 2010年
- "无赖子"出现在唐末:"无赖子"出现之前与出现之后的同义表达形式或者是词,或者是短语;"无赖之子"是"无赖子"的源头短语,"无赖子"出现之后"无赖之子"就被替代;"无赖子"意义演变为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且中心语"子"演变为准词缀念轻声时,"无赖子"完全成词;"无赖子"作为高文大典和文人笔下的词汇在与同义形式的竞争中逐渐转入口语方言,非汉语双音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并未被彻底取代应该还有其他值得探讨的因素。
- 华学诚张可
- 关键词:词汇化词汇史
- 《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
- 2010年
-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甘部、一部、车部、革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趣味。
- 王彩琴
- 关键词:《说文解字》审美文化社会文化生活《说文》审美趣味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