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3)
- 作品数:145 被引量:1,470H指数:20
- 相关作者:马鸿翔姚金保张鹏张平平任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周麦18号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以新麦18号(CK1)和豫麦49号(CK2)为对照,对周麦18号小麦品种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产量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麦18号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其千粒重最高,为48.8g,分别较新麦18号、豫麦49号提高21.1%、32.2%。周麦18号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冠层温度,灌浆强度达1.28g/(d.千粒),还具有较强的碳、氮代谢活性以及灌浆中后期较强的根系活力,这些特性是周麦18号高产稳产的保证。
- 王丽娜殷贵鸿韩玉林黄峰唐建卫陈龙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
- 关键词: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灌浆
-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1年
-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先降后升又降的趋势.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灌溉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在成熟期,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12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升高,并在120~1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出现高峰.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21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0~20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全生育期灌溉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施氮量为210 kg.hm-2、两次灌溉总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且土壤硝态氮损失少,是较合理的水氮运筹模式.
- 姜东燕于振文许振柱
- 关键词:小麦灌溉量施氮量土壤硝态氮
- 两系杂交小麦恢复系MR168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被引量:9
- 2011年
-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杂交小麦普及推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基因推导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恢复系MR168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及其控制基因染色体位置。结果表明,MR168对CY29、CY31、CY32、CY33等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至免疫;对SY95-71/MR168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BC1、F2和F3群体分单株接种鉴定显示,MR168对CY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分析抗病亲本MR168、感病亲本SY95-71及183个F2代单株,发现了与MR168抗条锈病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Xgwm273、Xgwm18、Xbarc187、Xwmc269、Xwmc406,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1BS着丝粒附近,暂命名为YrMR168;构建了包含YrMR168的SSR标记遗传图谱,距离YrMR168最近的两个微卫星位点是Xgwm18和Xbarc187,遗传距离分别为1.9 cM和2.4 cM,这两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杂交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任勇李生荣李俊周强杜小英李太军杨武云郑有良
- 关键词:抗条锈病基因基因推导
-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小麦蛋白质含量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快速、简便、准确地测定小麦蛋白质的含量,提出了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遗传算法(GA)的BP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采用SPXY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了合理划分,并运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将预处理过的数据压缩,对光谱数据提取最佳敏感波点作为GA-BP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校正模型。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和预测相关系数为1.3379和0.979,并与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校正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所建模型收敛速度快、训练时间短、准确度也较高,能够实现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快速高效的检测。
- 毛晓东孙来军徐璐璐
-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近红外光谱SPAGA-BP神经网络
- 冬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被引量:9
- 2010年
- 为了解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以临优2018为材料,对其主茎及分蘖进行连续挂牌标记,并测定其相应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主茎和低位蘖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高于高位蘖。高位蘖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较高,而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较低,主茎籽粒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介于低位蘖和高位蘖之间;主茎与低位蘖籽粒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评价值较高。因此,促进主茎与低位蘖的发育、提高其成穗质量有利于小麦高产优质。
- 张晶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
- 关键词:小麦主茎分蘖
- 2015年河北省夏播玉米品种筛选与评价试验被引量:6
- 2016年
- 对近年来通过河北省或国家审定,适宜在河北省推广种植的早熟高产、抗倒耐密、适宜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对参加试验的各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密度及倒伏倒折等主要性状试验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并结合各品种田间农艺性状表现,按照抗倒、早熟、高产、耐密、子粒脱水较快的目标顺序,符合上述2个以上性状并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有纪元168、农单116、大成168和冀玉5817。
- 梁新棉刘树勋鲍聪赵艳业
- 关键词:夏播玉米
- BNS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及其温光特性被引量:58
- 2009年
- 【目的】研究BNS育性及其温光特性,探寻育性转换规律,确定其应用价值。【方法】以BNS和百农矮抗58为试材,进行秋季分期播种和春季播种试验,测定不同播期的育性及其日均温度、日照长度的动态变化和温光效应。【结果】(1)BN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麦穗蓬松,颖壳开张,有透明感;花药干瘪瘦小、不外挂,无或有极少量无活力的花粉,呈圆败型败育;自交不结实,且不育性能稳定遗传;国内、国际法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79.64%~87.22%、89.89%~102.10%,雌蕊活性正常。(2)BNS温度敏感期为小花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温度7.4~11.4℃,不育度97.57%~100%(10月17日前播种),高于11.4℃时,育性发生转换,自交结实率随播期的延迟呈现由低(7.71%、9.41%)渐高(70.15%、102.50%)的趋势,不育度则反之;雄性不育性与温度相关密切r=-0.578~-0.866>r0.05/0.01=0.532/0.661;春播BNS的同期温度为15.9℃,自交结实率与对照品种相近,表现正常可育。(3)BNS育性转换时期的自交结实大都集中于麦穗基部、中部,上部几乎不实,与主茎穗比,下落穗易结实,不育性较低。(4)BNS育性变化与光照长度因播期和抽穗前时段的不同表现有所差异,但未有明显的规律。【结论】BNS是光照辅助的温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的特性。在当地能秋播制种和春播繁殖种子。
- 李罗江茹振刚高庆荣姜辉郭凤芝吴世文孙哲
- 关键词:AESTIVUM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
-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被引量:76
- 2010年
-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赤霉病改良效果;②对目前的主要抗源而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 马鸿翔陆维忠
- 关键词:小麦遗传育种赤霉病分子标记
-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详细阐述了小麦各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小麦群体对光能的利用以及小麦的源库流三者的关系,揭示了其对籽粒合成的影响,为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根据相关性状有目的的选育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超吴科钱兆国米勇牟秋焕
- 关键词:小麦光合器官光合特性
- 西南区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 2013年
- 为考查西南冬麦区新近育成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的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良冬小麦品种,试验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个省市新近育成的14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川麦43、川麦42、内麦836、绵麦185、内麦9号以及川麦59在四川省南部丘陵区种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适应性特征。
- 王相权黄辉跃兰英王仕林唐建荣飞雪孟凡超
-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