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088)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全喜曹建国戴锡玲于晶朱瑞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孢子
  • 4篇发育
  • 3篇孢子发育
  • 3篇孢子形态
  • 2篇植物
  • 2篇蕨类
  • 2篇蕨类植物
  • 1篇英文
  • 1篇真蕨目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水龙骨科
  • 1篇水蕨
  • 1篇蹄盖蕨
  • 1篇蹄盖蕨科
  • 1篇蕨科
  • 1篇桫椤
  • 1篇桫椤科
  • 1篇乌蕨
  • 1篇表面纹饰

机构

  • 7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王全喜
  • 6篇曹建国
  • 5篇戴锡玲
  • 2篇于晶
  • 1篇朱瑞良
  • 1篇姜楠

传媒

  • 3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扫描电镜下真蕨目孢子表面纹饰的分类被引量:29
2003年
基于大量的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 ,将我国产真蕨目孢子的表面纹饰进行分类 ,对每种类型进行了特征描述并附有照片 ,为孢粉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王全喜于晶
关键词:真蕨目孢子形态扫描电镜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 Ⅶ.桫椤科被引量:11
2007年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左右,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可分为4种类型,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曹建国于晶王全喜
关键词:桫椤科孢子形态蕨类植物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Ⅹ.水龙骨科被引量:8
2010年
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19属54种1变种1变型和国外产水龙骨科1属6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豆形,外壁较厚,光滑或形成疣状、波纹状或不规则块状纹饰,周壁较薄,具瘤状、颗粒状纹饰或光滑具附属物.根据孢子表面的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1)疣状纹饰,如东北多足蕨(Polypodiumvirginianum L.)和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Wall.ex Mett.)Ching]等;(2)瘤状纹饰,如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和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 mum(Gies.)Ching]等;(3)颗粒状纹饰,如狭叶毛鳞蕨(Tricholepidiumangustifolium Ching)和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C.B.Clarke)Pic.Serm.]等;(4)波纹状纹饰,如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和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等;(5)不规则块状纹饰,如有边瓦韦(Lepisorusmarginatus Ching)和江南星蕨[Microsorumfortunei(T.Moore)Ching]等;(6)光滑具附属物,如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和瘤蕨[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Burm.)Pic.Serm.]等.从孢粉学的角度探讨了该科的属间系统演化关系,认为水龙骨科可能具有4条不同的演化路线,并对其与近缘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姜楠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关键词:蕨类植物孢子形态水龙骨科
朝鲜介蕨孢子周壁发育的研究(英文)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朝鲜介蕨[Dryoathyrium coreanum(Christ)Tagawa=Lunathyrium coreanum(Christ)Ching]孢子周壁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朝鲜介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粗大的脊状褶皱,褶皱形成网状或拟网状纹饰。孢壁包括内壁、外壁和周壁。孢子外壁表面光滑,在四分孢子时期就已发育成熟。四分孢子分离后,周壁开始形成,周壁来源于孢子囊的绒毡层,是由原质型绒毡层的残余物在外壁上沉积而成。成熟的周壁很厚,可分为外层和内层。周壁内有大的空腔,主要是由周壁外层向外隆起形成的,隆起进而形成了孢子的脊状褶皱和表面纹饰。
王全喜戴锡玲曹建国
关键词:孢子发育蹄盖蕨科
瓦韦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的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 iaceae)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瓦韦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波纹状纹饰。孢壁从内到外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来源于绒毡层物质,由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构成,外壁外层表面的波纹状纹饰形成孢子表面的纹饰轮廓。周壁薄,紧贴外壁表面,由2层片状结构叠合而成。在外壁外层形成过程中,孢子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小球。本文探讨了孢壁各层的结构、来源和发育过程,为蕨类植物系统学和孢粉学研究积累资料。
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朱瑞良
关键词:孢子发育
水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L.)Brongn.)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呈辐射对称,三裂缝,表面具肋条状纹饰。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在四分体阶段外壁已基本形成,其外壁显著,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由孢粉素形成,外壁厚约3-5μm,脊高约5-7μm。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较薄,厚度只有0.1μm,表面具有杆状突起。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子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一定的意义,并为蕨类植物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关键词:水蕨孢子发育
乌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鳞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StenolomachusanumChing)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疣状纹饰。孢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在四分体阶段已基本形成,其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由孢粉素形成。周壁是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可分为周壁内层、周壁中层和周壁外层三部分。在周壁中层与外层之间有一层均匀的空间。最后,本文探讨了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关键词:乌蕨孢子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