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JQ201114)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JQ201114)

作品数:17 被引量:258H指数:10
相关作者:于君宝管博韩广轩宁凯董洪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湿地
  • 7篇黄河三角洲
  • 5篇土壤
  • 3篇黄河三角洲湿...
  • 3篇滨海湿地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油污染
  • 2篇有机碳
  • 2篇石油污染
  • 2篇甜高粱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污染
  • 2篇棉花
  • 2篇发芽
  • 2篇高粱
  • 1篇氮沉降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烟...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滨州学院
  • 3篇山东黄河三角...
  • 2篇鲁东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休斯敦大学
  • 1篇天津泰达园林...

作者

  • 17篇于君宝
  • 12篇管博
  • 5篇韩广轩
  • 4篇宁凯
  • 3篇王雪宏
  • 3篇栗云召
  • 3篇王光美
  • 3篇谢文军
  • 3篇董洪芳
  • 2篇毛培利
  • 2篇单凯
  • 2篇战超
  • 2篇孙凯宁
  • 2篇屈凡柱
  • 2篇郑垒
  • 2篇褚磊
  • 2篇阚兴艳
  • 2篇周迪
  • 1篇曹迪
  • 1篇王振宇

传媒

  • 6篇湿地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种子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曹妃甸吹填区土壤障碍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以曹妃甸吹填造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吹填区土壤剖面水分、盐分、EC、碱化度、pH及养分指标状况。结果表明,曹妃甸吹填区土壤盐分分布呈现"表聚型",含盐量均在6 g kg-1以上,为典型的NaCl型盐渍土,土壤的平均碱化度均在40%以上,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贫乏。聚盐强碱低养分是曹妃甸吹填区土壤改良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利用时应注意降盐、降碱和培肥。
郑垒于君宝王光美赵秀芳王振宇张清
关键词:填海造陆含盐量碱化度土壤养分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硫含量分布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根据植被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采用网格法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布设采样点,并定期采样,研究滨海湿地土壤总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0-30 cm深土层的平均总硫质量比约为822.43 mg/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总硫分布差异较大,新生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高,其次为退化湿地,稳定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无植被覆盖区的土壤总硫含量最高,自然植被覆盖区的土壤总硫含量次之,农田和防护林区的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空间上土壤总硫含量表现为由海岸到内陆呈递减趋势。在新生天然湿地内,土壤总硫含量水平分布从光滩到河滩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垂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冲淤积沉积物和海水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硫的主要来源,而人类活动和植物作用是土壤硫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
于君宝褚磊宁凯韩广轩管博屈凡柱战超
关键词:总硫含量影响因素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发现的山东省鸟类新纪录被引量:5
2013年
以郑光美2011年第二版《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所录鸟种为参照,根据连续多年的定点观察、鸟类专项调查及当地鸟类野外拍摄照片确认鸟类种类。研究结果证实在黄河三角洲发现的山东省鸟类新纪录为24种,对发现的鸟类新纪录以最近5年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对其频度进行评估,确定居留型,并对其分布习性进行描述,从而为山东省鸟类研究提供资料。
单凯于君宝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引发处理对甜高粱种子萌发阶段生理生态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探讨种子引发处理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阶段的影响机制,分别以KCl、CaCl2溶液(50、100和200 mmol·L-1)和具有相同水势的PEG溶液为引发试剂,对种子进行吸水-回干处理,分析了"M-81E"甜高粱品种在引发处理过程中的吸湿、回干情况,引发处理后分析了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发芽率、形态响应、生物量分配以及幼苗体内Na+、K+、Ca2+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引发处理过程中,甜高粱种子存在快速吸水期和快速失水期,分别发生在吸湿、回干的前3 h;在随后的发芽试验过程中M-81E甜高粱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NaCl浓度低于200 mmol·L-1时,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差异不显著,除CaCl2引发处理对50和200 mmol·L-1NaCl胁迫下种子发芽速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P<0.05),不同引发试剂对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影响差异不显著;引发处理对幼苗胚根长、胚轴长及全长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无盐胁迫条件下,引发处理对幼苗生长产生负效应,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加,引发处理能够明显促进甜高粱幼苗生长,且不同引发处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盐浓度升高,幼苗体内Na+、Ca2+含量显著增加,但对K+含量无显著影响;引发处理显著降低了K+含量(KCl引发除外);总体而言,不同引发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甜高粱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以及盐胁迫条件下的离子调节能力,其中CaCl2引发效果略优于其他两种引发方式。
管博曹迪于君宝
关键词:发芽率甜高粱离子含量
土壤有机硫矿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土壤有机硫矿化是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之一,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在科学试验中,培养系统和方程模型的选择对研究硫矿化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土壤有机硫矿化研究中应用的主要3种培养系统和6个动力学方程模型,同时阐述了微生物和酶对有机硫矿化过程的直接影响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因素的间接影响,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旨在了解土壤有机硫矿化特征、规律、机理、研究方法以及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有机硫矿化模型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有机硫矿化影响因素的联合作用在内的各方面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褚磊于君宝管博
关键词:动力模型影响因素
1961~201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6年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年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 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宋德彬于君宝王光美韩广轩管博栗云召
关键词: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黄河三角洲湿地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被引量:32
2013年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董洪芳于君宝管博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基于景观格局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被引量:43
2013年
利用2000年和2009年的TM影像数据,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9种景观类型。利用ArcGIS9.3软件,依据2009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GPS土壤定点采样点的理化分析数据,计算出土壤有机碳密度,并进行空间插值,结合各景观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0~3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研究区的总面积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73~4.25kg/m2;2000年和2009年的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43×106t和3.17×106t。各景观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随着其面积的变化而变化,面积变化最明显的景观类型是滩涂、灌草地、农田和盐田养殖池,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和限制人类活动、保护表层土壤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持续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于君宝王永丽董洪芳王雪宏栗云召周迪高永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滨海湿地现代黄河三角洲
棉花秸秆堆腐特性及腐熟度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秸秆为原材料,系统分析了菌剂和碳氮比对棉秆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相关特征指标的影响,同时对堆肥进行了腐熟度评价。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菌剂处理效果不明显,单纯加氮素的处理可以延长堆体高温(>50℃)维持时间,棉秆+氮肥+菌剂(C:N=25)处理的配比是棉秆快速腐熟的最优处理。在棉秆腐熟度评价中,C/N、TOC、TN、T值适宜作为优选指标,pH、温度和GI适合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通过试验,初步建立了棉花秸秆腐熟度指标评价体系,可为棉秆的堆腐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充分利用棉秆来改良土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棉秆直接燃烧向大气排放的CO2总量。
孙凯宁于君宝宁凯管博宋守旺丁广民
关键词:棉秆堆肥腐熟度评价发芽指数
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料对蕾期棉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生长的影响,在该区域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常规施肥、常规施肥+棉秆还田、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和3种棉秆还田量(10、15、20t/hm2)对蕾期棉花农学性状、干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的相关处理对蕾期棉花的农学性状有改善效果,两类处理均增加了棉花株高、分枝数和茎干重,但对棉花根长的影响不明显,除了低量棉秆还田(10t/hm2)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增加了棉花蕾数;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施肥类型的中、高棉秆还田量(15t/hm2和20t/hm2)处理促进了棉株叶片和整株的干物质累积,同时促进了氮素向棉花叶片和蕾的转移;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处理提高棉株的氮肥利用率达16.77%~23.39%,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蕾期棉花叶片的SPAD值与叶片的含氮量、棉花的氮肥利用率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8和0.5879。
孙凯宁于君宝宁凯管博毛培利郑磊
关键词:蕾期氮肥利用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