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501)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国祥张琪胡征宇缪荣丽夏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甲藻
  • 2篇淡水
  • 2篇生态学
  • 2篇水华
  • 1篇多甲藻
  • 1篇新记录种
  • 1篇藻类
  • 1篇藻类群落
  • 1篇生理生态
  • 1篇生理生态学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水库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人工湖
  • 1篇人工湖泊
  • 1篇孢囊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张琪
  • 5篇刘国祥
  • 4篇胡征宇
  • 1篇夏爽
  • 1篇缪荣丽

传媒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淡水水华甲藻一新记录种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20年
2019年6月,在山东省峡山水库多个位点采集到角藻属(Ceratium)样品,并发现其在局部位点形成明显的浅褐色水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种与角藻属常见种飞燕角藻(C.hirundinella)亲缘关系最近,但形态学上有明显区别,前者具有1块间插板和3个顶板,而飞燕角藻具有4块顶板.通过对比,发现该种为我国淡水甲藻门未经描述的新记录物种——拟二叉角藻(C.furcoides).峡山水库中,水华发生位点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高达125.77μg/L,拟二叉角藻的密度达1.23×106cells/L,占总藻细胞密度的1.21%.细胞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尖头藻(Merismopedia spp.)和浮丝藻(Planktothrix spp.)等一些丝状蓝藻;但因个体细胞体积非常大,鲜重高达86.31 mg/L,占总藻鲜重的49.34%,因此在生物量上拟二叉角藻是绝对优势种.此外,通过核查采自我国东北、华中、西南地区不同时期、温度较高季节的多个标本,基于其自身特性和分布特点,本研究认为拟二叉角藻偏好高温和富营养水体,有在我国不同地区水体扩张并形成水华的潜在能力.
谭好臣王瑗媛李书印张琪刘国祥刘本文
关键词:甲藻水华生态风险峡山水库
淡水甲藻水华研究综述被引量:22
2012年
甲藻(Dinoflagellate)是海洋和淡水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形成赤潮和水华的主要藻类之一。传统上,甲藻的界定基于两大细胞学特征,即甲藻核(Dinokaryon)以及表质膜囊泡(Amphiesmal vesicles)的存在。典型的甲藻通常是单细胞生物,运动细胞具有两根不同的鞭毛:一条为带状鞭毛,推动细胞左右移动;另一条为向后伸出的线状鞭毛[1]。
张琪缪荣丽刘国祥胡征宇
关键词:水华生理生态学
中国淡水拟多甲藻属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拟多甲藻属Peridiniopsis Lemmermann是重要的淡水有壳甲藻,是形成淡水甲藻水华的主要类群之一。该属被定义为不具或仅有一块前间插板的多甲藻类群,其板片格式为3–5′,0–1a,6–7(8)″,5″′,2″″。迄今,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拟多甲藻属约有20种。通过对所采集国内甲藻标本的整理和鉴定,描述了8种及1变种,并对其形态特征、板片排列、生境和分布进行了简述。其中有3个是中国新纪录,它们是柏林拟多甲藻P.berolinensis(Lemmermann)Bourrelly、波吉拟多甲藻P.borgei Lemmermann和柯维拟多甲藻P.kevei Grig-orszky et Vasas。
张琪刘国祥胡征宇
人工试验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对转基因(CAgcGH)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于2002年构建人工试验湖泊。研究分析了该人工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变化及其与水体各环境因子的关系。2006年至2010年间,每季度采样,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47属66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显示采样点数据可分为春夏秋冬4组,说明该群落季节性明显。冬季群落结构简单,多样性最低,主要由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组成;春季,小环藻、针杆藻(Synedra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等几种硅藻占优势;夏季群落结构复杂,占优势的是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和螺旋鞘丝藻(Lyngbya contarta),多样性最高;秋季没有明显占优势的种类。5年间,群落细胞密度上升了33.1%,平均值为(1.43±0.75)×106cells/L;硅藻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从48.2%下降至16.2%,而蓝藻从9.3%上升至42.2%。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显示对浮游藻类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溶氧,总氮浓度和总磷浓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而pH在试验中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有限。不同藻类在CCA排序图上有不同的分布格局,一些硅藻主要分布在中低温采样点,蓝藻集中分布在高温的采样点,鼓藻主要出现在高透明度和高总磷浓度的采样点,金藻主要分布在高溶氧浓度和低温的采样点。
夏爽张琪刘国祥胡征宇
关键词:人工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年际变化
一株淡水多甲藻的形态观察和多甲藻属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张琪刘国祥胡征宇
关键词:系统发育孢囊R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