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052012)

作品数:5 被引量:116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宏升陈家宜康凌彭艳李诗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边界层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沙尘天气
  • 1篇沙尘天气过程
  • 1篇沙地
  • 1篇湿地
  • 1篇湍流谱
  • 1篇湍流输送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 1篇温湿度
  • 1篇雾天
  • 1篇下垫面
  • 1篇近地
  • 1篇近地面
  • 1篇近地面层
  • 1篇廓线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5篇张宏升
  • 4篇陈家宜
  • 3篇康凌
  • 2篇刘新建
  • 2篇周明煜
  • 2篇宋星灼
  • 2篇彭艳
  • 2篇刘辉志
  • 2篇胡非
  • 2篇卞林根
  • 2篇徐祥德
  • 2篇李诗明
  • 1篇李爱国
  • 1篇王强
  • 1篇李富余
  • 1篇范邵华
  • 1篇朱好
  • 1篇王凯

传媒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洋淀湿地夏末大气边界层温湿廓线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2005年9月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在白洋淀湿地地区开展非均匀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综合野外观测实验,利用新型高精度温湿度探空系统分别在陆地和水面两种下垫面进行连续观测。实验结果显示水陆两种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明显特征不同时刻、不同高度出现多层逆湿、逆温现象及清晰的边界层顶位置。同时发现该地区的陆地下垫面上空湿度较水面大、温度较低;水面上空湿度较小,温度较高,且水面上空边界层厚度要大于陆地。作者从盛行风向、局地能量平衡、陆气相互作用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助于研究和了解夏秋季节白洋淀湿地地区大气边界层特性和演变规律,为进一步认识白洋淀湿地的水循环及能量平衡提供了参考。观测结果也检验了北京大学自行研制的新型高精度温湿度探空系统的性能。
刘新建张宏升宋星灼康凌陈家宜李爱国胡非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大气边界层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PlateauExperiment,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以及实验站干季、雨季不同时期的高原边界层发展规律异同;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厚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得到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及高原边界层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宋星灼张宏升刘新建范邵华刘辉志胡非李诗明周明煜卞林根徐祥德
关键词:青藏高原湍流谱
沙尘天气过程沙地下垫面沙尘通量的获取与分析研究被引量:31
2007年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2004年春季沙尘暴和微气象学加强观测实验资料,计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地区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沙尘浓度通量;研究了沙尘暴过程中湍流作用、沙尘输送特征及起沙条件。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白天近地层热力湍流作用强于动力湍流,湍流交换以感热交换为主;沙尘天气过程中,近地面层湍流动力作用明显增加,湍流动量和感热交换都对湍流输送有主要贡献,感热通量数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动力湍流强于热力湍流。随着沙尘天气经历起沙、平衡、沉降的演变过程,沙尘通量数值呈现由正值为主,过渡到向上和向下数值相当、向下数值比例增加。非沙尘天气、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通量值范围分别是±5μg/(m2.s)、±30μg/(m2.s)和-200—300μg/(m2.s)之间。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也存在一定量的沙尘输送,但数值较小。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沙尘通量与摩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为F=Cu3*。临界起沙风速和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6m/s和0.4m/s。
张宏升朱好彭艳康凌陈家宜Soon-Ung Park
关键词:湍流输送沙尘暴沙地
北方地区春冬季雾天边界层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1999年北京南郊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实验资料,对比分析了春冬两季雾天气过程中大气边界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结构及其伴随雾生消过程的演变规律,揭示了雾的生消与风速极值、夜间逆温层厚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规律,讨论了雾的生消对大气边界层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可为提高雾天气预测和人工影响雾天气提供基础。
王凯张宏升王强李富余陈家宜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被引量:28
2005年
利用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 (TIPEX) 1998年 5— 7月改则、当雄和昌都 3个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获取的近地面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廓线规律 ,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空气动力学参数和地表温度变化规律 ,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特征及逆湿现象。
彭艳张宏升刘辉志卞林根李诗明康凌陈家宜周明煜徐祥德
关键词:青藏高原近地面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