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3DQ025)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沈良李平谷国传刘世昊夏东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海岸
  • 2篇悬沙
  • 2篇粒度参数
  • 2篇黄河三角洲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动力沉积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运
  • 1篇砂质海岸
  • 1篇输运
  • 1篇水沙
  • 1篇流速
  • 1篇近岸
  • 1篇近岸沉积物
  • 1篇莱州湾东岸
  • 1篇黄河
  • 1篇黄河口
  • 1篇海岸带

机构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陈沈良
  • 2篇谷国传
  • 2篇李平
  • 1篇胡维芬
  • 1篇刘小喜
  • 1篇杜军
  • 1篇彭俊
  • 1篇丰爱平
  • 1篇夏东兴
  • 1篇刘世昊
  • 1篇刘锋

传媒

  • 3篇泥沙研究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海岸工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海岸侵蚀灾害调查和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21年
海岸侵蚀是海岸带最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缓发隐蔽性、侵蚀类型与形式多样、时空变化大、空间分异显著、致灾因素多及其成灾机制复杂等特点。海岸侵蚀的发生通常导致滨海大量土地资源的侵蚀流失,许多海岸固定建筑设施遭受损毁破坏。本文在阐述海岸侵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系统总结海岸侵蚀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我国海岸侵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海岸侵蚀灾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灾变原因与机理、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海岸侵蚀灾害严重、成因复杂、地域差异显著,以及评价因子与方法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展望提出今后海岸侵蚀调查评价研究的若干方面的发展趋势,能力建设方面,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海岸侵蚀动力沉积等多源数据的智能监测平台,同步获得海岸侵蚀致灾、孕灾和承灾多元要素变化数据,进而精准探究侵蚀原因机理,预判海岸侵蚀灾变趋势;发展海岸过程、动力条件及泥沙输运的相互耦合的基本理论,研发海岸侵蚀灾变耦合模式、海岸侵蚀灾情动态变化的快速实时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的海岸侵蚀风险评价方法体系;准确识别不同类型、变化特征海岸侵蚀的主导致灾因素,定量估算不同致灾因子的侵蚀贡献率,提出科学有效的海岸侵蚀监测与预警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防护对策。
李平丰爱平孙惠凤徐国强夏鹏
关键词:海岸侵蚀防护对策
莱州湾东岸三山岛段砂质海岸沉积物运移动力机制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对三山岛岸段冬夏重复的地形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研究了其地貌特征与地形变化规律、沉积物类型、粒度特征、运移趋势,并探讨了沉积物运移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该岸段可根据1985黄海高程-1.2m(低潮水位)和-6.5m(闭合深度)平面划分为海滩、水下岸坡和浅海陆架三个地貌单元,各地貌单元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与地形变化特征区别显著。其中水下岸坡和浅海陆架地貌单元主要受潮流作用,海滩地貌单元主要受波浪作用。在西向落潮流和西南向潮余流的作用下,水下岸坡地貌单元发育一个中等规模潮流通道-沙脊沉积系统。表层沉积物以向西运移的趋势为主,少数滞留于西部潮流沙脊处,与地形"东侵西淤"的变化规律相符,这些西向运移的沉积物最终离开研究区,补给莱州浅滩。
刘世昊丰爱平杜军夏东兴胡维芬李平
关键词:粒度参数动力沉积
海岸带及其调查技术进展被引量:4
2019年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李平谷东起杜军徐国强张志卫
关键词:海岸带
黄河三角洲近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被引量:6
2016年
以2013年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三角洲近岸底质与同步悬沙资料为依据,探讨三角洲沿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底质和悬沙都由砂、粉砂和黏土3种组分组成,悬沙中的粉砂和黏土含量较底质高,而砂组分反之;悬沙与底质组分的差值可作为岸滩冲淤的判据;按Shepard分类,黄河三角洲近岸共有6种沉积物类型,通过现行河口与老河口的沉积类型比较显示,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属侵蚀性沉积物类型;砂-粉砂-黏土、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则属淤积性沉积物类型。研究发现,近岸沉积物蕴含多种信息,主要反映在颗粒级配频率曲线中,可从曲线的形态类型提取。
胥维坤陈沈良李平谷国传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悬沙粒度参数
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的悬沙输运机理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2010年10月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各站位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各站位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并采用水深对瞬时物质输移量分解法,估算了各站位的余流、单宽净输水量和悬沙单宽净通量以及潮流输沙各影响项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流向与岸线大致平行的往复流,各站位潮周期内垂向流速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十八井外海域的最大,其次为刁口河外海域,最小的为五号桩外海域。潮周期内单宽输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十八井和五号桩外海域的较大,刁口河外海域的较小,且输水方向与欧拉余流方向一致。悬沙输移量分解计算表明各站位潮流输沙的主要贡献项为平均流输移项(T1)和斯托克斯漂移项(T2)。研究海域13m水深以浅区域的底沙可在相应区域的常见波浪作用下起动、悬浮,被潮流输运,造成水下三角洲侵蚀,这与根据1976-2005年的实测水深资料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彭俊刘锋陈沈良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流速悬沙浓度悬沙输运
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水沙扩散途径及范围被引量:5
2014年
以2012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4个连续测站的水文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区海洋动力状况、冲淡水范围及泥沙扩散机理。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径流的注入增强了落潮动力;径流在河口向外扩散过程中逐渐被海水掺混成冲淡水,冲淡水大面积扩散,北至38°10'N,东至119°30'E,南至37°45'N。入海泥沙以悬浮扩散方式为主,在近岸区受潮流切变锋阻隔,发生快速沉积。其中受内落外涨锋面阻隔,快速沉积更显著;受内涨外落锋面阻隔,形成通往莱州湾南部海域的泥沙传输通道。从MODIS遥感影像反演的悬沙浓度分布显示,调水调沙期间表层含沙量>0.4g/L的水体主要分布在现行河口南部的沿岸带,与冲淡水主要向西北方向扩散不同,而含沙量为0.2-0.4g/L的水体向北扩散范围与冲淡水主体扩散范围较一致。
胡小雷陈沈良刘小喜谷国传
关键词:黄河口调水调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