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6B36005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崇雨田高志良林炳亮谢冬英谢树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型
  • 2篇细胞
  • 2篇肝炎
  • 2篇病毒
  • 1篇凋亡
  • 1篇星状细胞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水平
  • 1篇药物
  • 1篇乙型重型肝炎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评估
  • 1篇鼠骨
  • 1篇衰竭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抗原
  • 1篇配体
  • 1篇人工肝
  • 1篇人工肝支持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崇雨田
  • 2篇谢冬英
  • 2篇林炳亮
  • 2篇高志良
  • 1篇林楠
  • 1篇许瑞云
  • 1篇胡昆鹏
  • 1篇项鹏
  • 1篇谢俊强
  • 1篇赵志新
  • 1篇梅咏予
  • 1篇潘卫东
  • 1篇张晓红
  • 1篇李向永
  • 1篇陈思
  • 1篇郑玉宝
  • 1篇谢仕斌
  • 1篇谢树杰

传媒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李向永崇雨田
关键词: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抗病毒药物危重病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凋亡被引量:9
2010年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已得到很多实验的证实,但其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实验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情况,初步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连续8周皮下注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成功后,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DMEM培养液。于移植前,移植后第3,7天分别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行羟脯氨酸的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SMA及α-SMA+TUNEL双染反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其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造模8周后,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病理呈进展性肝纤维化表现。移植7d后,实验组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有所缓解,而对照组的肝纤维化程度继续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Cl4注射8周后,α-SMA阳性细胞大量增生,移植后第7天,实验组α-SMA阳性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第3天,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林楠谢树杰潘卫东胡昆鹏陈思崇雨田项鹏许瑞云
关键词:肝纤维化干细胞细胞移植肝星状细胞
CD40表达及其配体血清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不同病程CD40L血清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D40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CD40L血清水平及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ACLF-E)和晚期(ACLF-L)组(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8例)、肝炎肝硬化(LC)组(13例)及健康对照(HC)组(20例)的PBMCs上CD40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血清中可溶CD40L(即sCD154)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与HC组比较,CHB组、LC组、ACLF-E组及ACLF-L组PBMCs的CD40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ACLF-E组增加尤其明显;ACLF-E组中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也明显高于HC组、CHB组、LC组及ACLF-L组;ACLF死亡组病程早期与晚期CD40及CD40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血清CD40L浓度及CD40表达与ACLF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CD40L水平及PBMC上CD40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郑玉宝谢仕斌谢冬英林炳亮赵志新崇雨田高志良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CD40表达预后评估
HBV特异性抗原对HBV携带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细胞免疫功能,分析HBV抗原对其的影响,探索HBV慢性感染的机制并寻求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用不同的抗原和(或)细胞因子刺激培养的无症状HBV携带者PBMC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的细胞表型。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HBsAg刺激无症状HBV携带者PBMCs后产生的干扰素(IFN)g为(48.3±19.8)pg/ml,较健康对照人群低[(196.2±104.3)pg/ml(t=3.023,P〈0.05)]。HBsAg和HBcAg刺激HBeAg阳性患者PBMCs分泌的IFN γ水平分别为(50.4±51.6)pg/ml和(63.2±36.9)pg/ml,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86.2±42.3)pg/ml和(101.4±32.5)pg/ml],t值分别为2.468和3.184,P值均〈0.05;HBeAg阳性患者组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 P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5);补偿外源性IL-12可明显促进HBV携带者PBMCs分泌IFN-γ(P〈0.01),IL-12协同HBV抗原可激活CD8+CD45RA+CCR7+及CD8+CD45RA CD62L+细胞。结论HBeAg阳性患者PBMCs分泌IL-12减少,这可能是HBV携带者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外源性IL-12可促进HBV携带者PBMCs中的中枢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林炳亮谢冬英谢俊强张晓红梅咏予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