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42)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思涯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明代
  • 3篇复古
  • 3篇复古派
  • 2篇杜丽娘
  • 2篇明代复古派
  • 2篇牡丹亭
  • 2篇《牡丹亭》
  • 1篇兴象
  • 1篇性灵
  • 1篇言说
  • 1篇言说方式
  • 1篇中国诗学
  • 1篇神韵
  • 1篇诗格
  • 1篇诗体
  • 1篇诗学
  • 1篇淑女
  • 1篇私塾
  • 1篇私塾先生
  • 1篇唐宋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李思涯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化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自觉意识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派文学集团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有清楚的历史使命意识,这种意识的出现,以明代士人分化以及"经术"与"词章"分离为基础。前后七子的文学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运动,前后七子文学运动打破了地域限制,产生了文学的中心,出现了相对统一的文学主张,他们对文学与理学的关系重新思考,把文学创作提升到与理学平等的地位上。
李思涯
关键词:前后七子复古派
《牡丹亭》内外的腐儒世界被引量:2
2015年
提到《牡丹亭》中的“腐儒”,人们自然会想起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有学者称:“陈最良,是个迂腐、空虚、庸俗而寒酸的儒医,系被封建教条所腐蚀了的产物。”《牡丹亭》中确实将陈最良叫做“腐儒”。如第三出《训女》,杜宝与杜夫人商议给杜丽娘请什麽样的私塾先生,杜夫人主张请女先生,杜宝则坚持“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
李思涯
关键词:《牡丹亭》陈最良私塾先生杜丽娘
明代复古派论格调与诗体关系
2012年
格调作为中国诗学重要的术语被明代复古派发挥使用,本身与文体关系密切,不仅是体的特征,而且也是体发展变化的表现,通过还可以辨析体之间的差别。同时代的另一重要诗学概念性灵却与体无关而与心学思想有关,比较二者差异,可以看出诗学术语的选用与特定文化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同样,与格调比照,诗学概念神韵与体关系也不大,却因而摆脱了诗体的束缚,成为更高位的诗学概念。
李思涯
关键词:格调性灵神韵文论
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现代转型原因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传统中国诗学的言说方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现代眼光整理传统诗学的著作并非从整体上受了翻译诗学专著的影响,而是广泛地受到翻译论文和普通文学理论的影响。现代大学体制的教学要求与文学史写作的诱导,使诗学著作有例可依。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挫折,从根本上刺激了中国诗学作出反应。
李思涯
关键词:中国诗学言说方式
《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牡丹亭》中杜丽娘将《关雎》的圣人之情理解为普通男女之情,与《关雎》的阐释史及宋明理学的发展有关。陈最良并非完全依注解书,他将"逑"解释为"求",引发了杜丽娘对男女相互追逐之情的好奇,《牡丹亭》将此细致展现。《牡丹亭》的结构也是依照《关雎》的结构而设计的,杜丽娘形象异常鲜明与《关雎》颂扬窈窕淑女不谋而合,《牡丹亭》中的草木物象烘托出的情感氛围与《关雎》之"兴"也有关。
李思涯
关键词:《牡丹亭》《关雎》男女之情杜丽娘窈窕淑女情感氛围
明代复古派文章论与文道关系的新变被引量:1
2013年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是明代复古派文章观的概括,此观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公安派看来,复古派的病根就在于不懂"理"。复古派将文章典范放在左丘明、司马迁上,唐宋派则师法欧、曾,典范选择背后的争执是文章是否载道。公安派批评复古派"伪"体,而非阳明心学之"真"。复古派将"六经皆史"进一步发挥成"六经皆文",对"道"与"理"的理解陷入平庸状态。复古派剥离"文"与"道"之间的关系,而公安派将"理"置换为阳明之"心",都是文道关系在中晚明的新变。
李思涯
关键词:复古派公安派唐宋派
《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
2012年
近年学界对"格调"诗学的研究逐步细致。胡应麟《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在"格调"诗学构建中应算是最重要的文本,然而专门探讨《诗薮》中"格调"概念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限于篇幅,仅讨论《诗薮》中"格"的含义与功能。一、诗学理论线索中"格"之简述"格"的使用很早,不过,在诗学中大量使用"格"作为批评标准,大约始于旧题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中有:"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意须出万人之境。
李思涯
关键词:《诗薮》气格诗格《诗格》五言兴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