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WW006)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林精华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主义
  • 2篇俄联邦
  • 1篇叙事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进程
  • 1篇斯文
  • 1篇特兰
  • 1篇诺贝尔文学
  • 1篇诺贝尔文学奖
  • 1篇情怀
  • 1篇种族
  • 1篇主义
  • 1篇作家
  • 1篇维奇
  • 1篇文化产业
  • 1篇文化传统
  • 1篇文化行为

机构

  • 11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林精华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俄罗斯研究
  • 2篇俄罗斯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外国文学
  • 1篇民族研究
  • 1篇南开学报(哲...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苏联俄罗斯文学发展和俄联邦政治进程被引量:1
2012年
苏维埃时代,文学在一整套意识形态机制下成为政治的延伸。但是,审美活动的政治化,并未成就国民普遍认同超级国家的苏联。随着后苏联时期的到来,政治经意识形态手段干预文学的机制迅速废除;后苏联文学活动,被置于新闻出版法下的文化产业结构中。此举不意味着文学和政治从此无关,而是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与苏联时代大相径庭:政治家只能通过个人的政治行为或经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具体的文学活动,文学家只能以个人身份参与政治,且其政治行为和文学活动无直接关联。废除新闻报刊审查制度的政治行为和新闻出版法的法律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政治之于文学只能是叙述内容,而非指导思想,从而使后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得以区分。本文通过还原历史细节,而非理论讨论的方式,揭示后苏联文学和政治之复杂关系的具体情形。
林精华
后苏联俄国最初十年的历史文学:苏联作为被否定性再叙述的生活
2011年
后苏联到来过程,伴随着对苏联的批判、否定。这种潮流,既是文学的产物,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由此推动了后苏联重新书写苏联文学的潮流。这种文学,包括回忆录、人物传记、苏联历史题材的小说等文类,成就了后苏联看来属于历史文学的潮流。这种历史文学潮流,在1990年代,其作者多为苏联的亲历者,苏联也就成了被否定性的叙述对象。历史文学潮流的这种否定性叙述持续到1990年代末,此后被对苏联的怀旧性叙述所替代。
林精华
关键词:历史文学
后苏联的文学生产:俄罗斯帝国情怀下的文化产业被引量:1
2013年
苏联是文学大国——作家队伍庞大,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文学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和百万,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召唤力难以想象……苏联解体了,苏联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就终结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学在后苏联俄国就消亡了,相反,文学队伍仍然庞大(只不过少有职业作家)、出现了一批新的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产生了种类比过去多得多的文学奖项、文学产品的生产量比苏联时代是有增无减、文学生产的产值并不小、有若干作家的社会贡献力是政治家难以企及的,等等。人们担忧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会消亡的现象没有发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之一是: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却自动融入了重建俄罗斯帝国的大潮中;因为废除了苏联时代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因而更多的人有机会投入文学活动,且主流的文学生产者是满怀俄罗斯帝国情怀的;决定文学产品命运的,不是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市场,但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得到社会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却不仅仅由于它具有市场效应,更因为它诉说了复兴俄罗斯帝国的国民认同。
林精华
关键词:文化产业
民族国家价值观的重建——关于当代俄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在这个世纪之交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后冷战时代重要的社会现象。俄国民族主义思潮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如何处理苏联遗留下来的民族遗产以及苏联解体带来的民族意识危机等问题 ,二是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对俄国民族问题的解读甚至干预、世界主流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俄国民族主义现实状况所带来的挑战。俄国学术界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常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 ,对解释国内民族主义问题有相当的说服力 。
林精华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种族民族认同
末世论和复活:后苏联文学与俄国东正教被引量:1
2011年
后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随着在国家法律上的合法化,东正教大量进入了文学创作,不仅成为文学叙述的常见内容,更成为文学家理解俄罗斯问题的思想资源。这种情形成就了后苏联文学特色:"末世论"成为解释俄国历史问题的方法;"弥赛亚"成为重新叙述苏联问题的有效途径;"复活"被用来认识认知后苏联俄国问题的重要观念。
林精华
关键词:末世论弥赛亚
未完成的文化转型:后苏联俄国文学20年的三种危机
2012年
作为俄国文化之独特表现的俄罗斯文学,在后苏联突然间失去了近二百年来持续存在的强大社会功能,在这次文化转型中出现程度不等的三方面危机,具体包括:文学生产队伍在文学重构过程中出现断裂、当代文学发展过程因为回归文学潮流持续多时而被打乱秩序、由苏联作协转化而来的作家组织变异成利益集团而影响了那些来自苏联作家的文学生产等。诸如此类现象,使得二十年来俄联邦文化重建需要伴随着反文学危机才能走向有序,到目前,这是一个仍未完结的转型过程。
林精华
后苏联俄国重建国家的文化行为被引量:1
2011年
苏联解体后,后苏联文学也遭遇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但却比较快地得到重建,究其原因在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保证公民的文学创作,在于国家、文学界、大众、民间资本共同参与重建,在于文化市场的形成及其在法律框架下产生的强大的资源配置力量。与此同时,文学在自身重建的过程中,也以审美的方式寻求、建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认同。
林精华
关键词:文学
俄联邦的俄罗斯帝国传统——关于认识后苏联文学的方法论问题被引量:1
2011年
文学在后苏联没有消亡,甚至年度的文学生产量远超过苏联时代的每年文学创作。然而,后苏联文学的存续及其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不能视作是反意识形态的产物,也不可以仅仅看作是文学产业化的结果,倒是应该看到,文学在后苏联的独特性是后苏联社会进程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对其审美的表达。这种情形接续了文学在俄国的传统,从而继续与欧洲文学相区别。造成后苏联文学的如此特质,正在于俄罗斯自身的帝国传统在俄联邦时代不是中断了,而是公开化和合法化了,使俄国重建有了国民认同的依据,文学则成了在审美上促成俄国人认同俄罗斯国家的重要力量。
林精华
关键词:方法论民族主义
从苏联解体到统一的俄罗斯文学被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政治学被引量:3
2017年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于乌克兰、用俄语写作的白俄罗斯籍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етлaнаАлексиeвич/СвятланаАлекс?ев?ч,1948-)。多重的身份特征,使她的获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方对此评论不一。争论多集中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身份,及其用访谈形式所辑录的内容(苏联及其遗产),特别是这种书写方式所传达的非俄罗斯族作家对苏联问题的判断。此次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折射出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识形态背景、白俄罗斯作家创作的白俄罗斯文学,以及俄、白文学之间关系的当前进程。
林精华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文学
超越苏联却延续传统的后苏联俄国文学理论——以文学批评为基础的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文学在后苏联发生的巨变之一是,苏联时代文学理论教材在文学理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状况一去不返,被代之以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及其体现的理论阐释力。无论是来自苏联时代的批评家,即苏联末期以来大量回归的当年被迫流寓西方的俄侨批评家、从苏联地下文学批评者合法转化而来的、由苏联文学批评家成功转型而来的,还是后苏联成长起来的批评家,即苏联时代默默无闻的人物突然成为后苏联时代批评家、后苏联时代才进入文学界的青年批评家,各自以其所掌握的当代西方理论或传统俄罗斯文论,结合后苏联社会转型背景,分别有效解释当代俄国的文学现象、文艺思潮和重估苏联文化遗产等,在消除苏联官方文论教材体系功能中显现出理论创新价值。
林精华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