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3321)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虹潘萌朱海琴杨莎王燕真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天疱疮
  • 2篇桥粒
  • 2篇静息态
  • 2篇成像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2篇创伤后应激
  • 2篇创伤后应激障...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电针
  • 1篇定居
  • 1篇杏仁核
  • 1篇应激障碍患者
  • 1篇针刺
  • 1篇糖蛋白
  • 1篇桥粒芯蛋白

机构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2篇朱海琴
  • 2篇张虹
  • 2篇潘萌
  • 1篇李波
  • 1篇元慧杰
  • 1篇郑捷
  • 1篇王燕真
  • 1篇赵肖庆
  • 1篇郑成强
  • 1篇邹雅茹
  • 1篇杨莎
  • 1篇周生儒

传媒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天疱疮主要自身抗体及其检测临床意义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损害皮肤及黏膜的屏障功能。该病是由患者体内产生的针对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结构的自身抗体导致,其中主要产生致病作用的抗体是针对桥粒芯蛋白(desmogelin,Dsg)1和Dsg3的抗体。这2种抗体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及抗原抗体结合之后的信号转导两方面机制致病,而抗Dsc抗体、抗斑蛋白家族抗体、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也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随着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等技术的普及,抗体检测已成为天疱疮临床诊断、病程监测的重要方法。新近临床研究提示,抗Dsg1、Dsg3抗体滴度与天疱疮病情活动程度间存在相关性,同时可监测病情的复发及指导临床用药。
王麒钧朱海琴潘萌
关键词:天疱疮自身抗体桥粒芯蛋白疗效监测
天疱疮患者皮损中CD4^+定居记忆T细胞的浸润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天疱疮皮损局部CD4+定居记忆T(TRM)细胞的浸润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收集天疱疮患者20例,健康对照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CD4^+TRM细胞的表达。比较天疱疮患者不同部位皮损处CD4+TRM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CD4^+TRM细胞比例与病情控制所需时间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D4^+TRM细胞比例和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DAI)评分、循环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20例天疱疮患者中16例为寻常型天疱疮,4例为落叶型天疱疮。所有患者均有皮肤累及,14例皮损组织取材于躯干部位,6例取材于四肢部位。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和取材部位与天疱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3^+T细胞(72.75%±8.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33%±8.72%,t=14.24,P<0.001),CD4^+TRM细胞比例(44.05%±14.27%)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5.12%,t=9.10,P<0.001)。天疱疮患者躯干部CD4+TRM细胞比例(49.57%±12.32%)显著高于四肢(31.17%±9.75%,t=3.23,P<0.05)。皮损局部CD4+TRM细胞比例与PDAI呈正相关(r2=0.246,P=0.026);而与血清中循环抗Dsg1(r^2=0.137,P>0.05)和抗Dsg3(r2=0.162,P>0.05)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4周内不能控制的患者皮损处CD4^+TRM细胞比例显著高于4周内可以控制的患者(t=3.22,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4+TRM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治疗反应相关。
邹雅茹潘萌潘萌元慧杰周生儒赵肖庆郑捷
关键词:天疱疮
电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特点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利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是否存在着大脑功能异常,探讨电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前后大脑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电针治疗前后,利用ReHo分析静息状态下12例PTSD患者的大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差异,同时对电针前后PTSD患者的临床监测量表(CAP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在电针治疗后,其左侧额中回、左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岛叶、右侧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楔叶/楔前叶、舌回、尾状核、小脑等脑区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增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PTSD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额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和小脑等脑区构成的神经环路有关。
杨莎李波袁前王燕真张虹
关键词:电针创伤后应激障碍功能磁共振成像
针刺“调神醒脑”法对PTSD患者静息态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探讨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5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连续治疗12周,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息态f MRI数据。健康组仅入组前进行一次静息态f MRI数据采集,无任何干预手段。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PTSD患者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电针治疗后PTSD患者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结论针刺通过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治疗PTSD的部分中枢机制。
郑成强张虹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杏仁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