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SYS201326) 作品数:11 被引量:81 H指数:6 相关作者: 惠品晶 张白 颜燕红 黄亚波 胡春洪 更多>> 相关机构: 苏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33例(36例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均行CDFI、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并行HE染色。将术前CDFI结果分别与相应层面HRMRI及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CDFI设定易损斑块标准:低回声、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斑块;斑块形态不规则、纤维帽不完整或斑块内见血流信号。CDFI设定稳定斑块标准:斑块表面光滑、纤维帽完整、中等回声及强回声均质斑块。结果 CDF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6%,阴性预测值为71.4%;HRMR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4%,阴性预测值为62.5%。CDFI与HRMRI评估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15,P<0.01)。结论 CDFI可以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吕琦 惠品晶 陈剑华 黄亚波 顔燕红 张白 胡春洪 郭亮 惠国祯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斑块易损性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如何防止脑缺血及过度灌注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29例(35例次)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双侧狭窄组及单侧狭窄组.设定经颅多善勒监测指标以调控血压.临时阻断(以下简称临阻)后,若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低于临阻前的70%,则提升血压;解除临阻后,若术侧MCA Vm超过临阻前的100%,则降低血压.手术前、后均行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临阻前,术侧MCA Vm较麻醉前下降(P=0.000);临阻后,MCA Vm略低于临阻前(P>0.05),血压升高(23.76±9.15)%(P=0.000);解除临阻后,MCA Vm较临阻前增加(P =0.000),血压下降(6.70 ±6.89)%(P=0.000).(2)两组间比较:临阻后,双侧狭窄组术侧MCA Vm较单侧组减低(P<0.05),血压升高幅度较单侧组大(P<0.01);解除临阻后,双侧狭窄组血压下降幅度较单侧组小(P<0.05),两组间MCA 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患者脑灌注均改善.结论 经颅多善勒在CEA术中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灌注,并指导麻醉调控血压,从而预防CEA围手术期脑缺血及过度灌注,提高手术成功率. 张白 惠品晶 黄亚波 汤文宇 吕琦 颜燕红 惠国桢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血流动力学 Moyamoya病血管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烟雾病(MMD)患者血管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15例MMD患者行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手术前后TCD检测MCA及ST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CT灌注成像(CTP)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CD显示术后手术侧MCA起始部(狭窄处)血流速度较术前降低(P<0.05),其远段血流改善,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且血流方向逆转;术后手术侧STA频谱形态由"高阻型"转变为"低阻型",P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以平均血流速度(Vm)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改变最为显著(P<0.01)。TCD与CTP评估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918,P<0.05)。结论 TCD可无创、动态检测血管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手术疗效的评估及定期随访提供客观依据。 张白 惠品晶 惠国桢 颜燕红 徐正昌 黄亚波 胡春洪 郭亮关键词:颞浅动脉 血管吻合术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夹层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颈动脉夹层(CAD)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对35例(70支颈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DU、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DU设定CAD为4种类型:(1)壁内血肿型:低回声且边缘规则的均质物质充填导致管腔呈"火焰样"狭窄或闭塞;(2)双腔型:真腔与假腔内见双向血流信号;(3)瘤样扩张型:局部管径瘤样扩张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4)瓣膜漂浮型:管腔内见漂浮的撕裂内膜。CDU结果分别与HRMRI及DSA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CDU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DU评估CAD 33支,HRMRI和(或)DSA证实CAD 35支。以HRMRI和(或)DSA检查为标准,CDU诊断CAD敏感性91%,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2%。Kappa检验:CDU与HRMRI一致性极佳(Kappa=0.900,P=0.000),CDU与DSA一致性良好(Kappa=0.509,P=0.00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可准确、无创、实时动态评估颈动脉夹层,对早期发现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仲伟花 惠品晶 颜燕红 吕琦 陈剑华 郭亮 胡春洪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夹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部血管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头晕为主诉的患者150例,根据单侧椎动脉颅内段是否有狭窄分为研究组[100例;一侧椎动脉管径(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且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和单纯椎动脉发育不全(VAH)组(50例;一侧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椎动脉全程未见狭窄),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双侧VAD>2.5 mm,椎动脉全程无狭窄)。所有研究对象行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检查。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记录VA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时均平均峰值流速,并计算椎动脉血流量及阻力指数差值。比较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对研究组患侧、单纯VAH组VAH侧、对照组左侧进行两两比较;评价不同参数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诊断的可行性。结果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诊断准确性较高,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有一定准确性,PSV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其中,阻力指数为0.754、阻力指数差值为0.151、血流量为56.52 ml/min、EVD为9.5 cm/s、VAD为2.095 mm是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最佳界值(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695、0.605、0.383、0.495、0.381,敏感度分别为83.8%、63.6%、89.8%、81.6%、87.6%,特异度分别为85.7%、96.9%、48.5%、67.9%、50.5%,准确度分别为87.3%、80.2%、79.5%、67.7%、65.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可作为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参考,为及早诊断后循环缺血提供依据。 丁亚芳 惠品晶 仲伟花 杨甲 郭亮 胡春洪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 椎动脉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7年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1110万,每年新发病例240万,死亡病例110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形成是脑卒中发生发展伴随的重要病理与临床基础,其中,易损斑块形成以及随之形成的血栓是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惠品晶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易损斑块 颈动脉 斑块形成 脑血管疾病 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估椎动脉(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颈部血管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V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362例。根据病变部位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分为PICA分出前组(73例)与PICA分出后组(289例);依据PCI症状分为症状组(133例)与无症状组(229例)。记录并分析CDU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VA管径(VAD)及频谱形态,比较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的患侧与健侧椎间段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VA颅内段不同狭窄性病变部位的椎间段血流动力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2×2交叉列联表进行Pearson X^2检验并计算相关系数,评估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与PCI症状相关性。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与PICA位置的关系:患侧VA椎间段与健侧PSV、EDV、RI及VAD比较(43.97±1.22 vs 55.82±1.08,6.35±0.23 vs 19.41±0.48,0.850±0.004 vs 0.640±0.005,2.75±0.04 vs 4.0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86、-23.754、-32.603、23.842,P均<0.001);PICA分出前与分出后组患侧VA椎间段PSV、EDV、R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65、-17.459、22.143,P均<0.001),而V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谱形态与PICA位置关系:V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位于PICA分出前,椎间段血流频谱呈"单峰型";V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位于PICA分出后血流频谱均呈"高阻型"。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与PCI关系:VA颅内段重度狭窄部位与PCI症状无明显相关性(r=0.023,P=0.782),而闭塞部位与PCI症状有相关性(r=0.793,P<0.05),且闭塞位于PICA分出前者,其PCI症状较重。结论 CDU可无创、实时动态评估VA颅内段狭窄性病变部位,为临床及时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丁亚芳 惠品晶 郭周颖 杨甲 张李均 胡春洪 方琪关键词:椎动脉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采用斑块评分研究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41例(45例次,其中4例双侧),术前均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三维超声(3D-US)、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斑块大体形态并行HE染色。在二维超声基础上,依据3D-US图像示斑块形态、均质性、回声特征及血管狭窄程度设定斑块评分标准,计算责任斑块综合评分,并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对照。根据病理结果,将责任斑块分为易损斑块组(35块)及稳定斑块组(10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斑块评分。根据术前6个月内患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27例)与非缺血组(14例),采用Pearson X^2比较缺血性事件与易损斑块发生率。结果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的斑块评分比较(5.3±0.2 vs3.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P<0.05);斑块评分诊断易损斑块的准确性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诊断的最佳界值为4.5分(最大Youden指数为0.671,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90%);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与斑块易损性有显著相关关系(r=0.858,P<0.05)。结论三维超声可准确、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呈相关关系,为临床准确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杨甲 惠品晶 颜燕红 张白 石伟强 黄亚波 方琪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卒中 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探讨准确评估易损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64例,术前、术后均行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44例)与非缺血组(20例);根据术前CDU检查、术后斑块大体形态及HE染色特征评估斑块的性质,采用X^2检验对患者进行卒中高危因素分析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卒中的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术前CDU结果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行一致性分析。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斑块性质:缺血组44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81.8%(36/44),稳定斑块18.2%(8/44);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86.4%(38/44),稳定斑块13.6%(6/44);非缺血组20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35%(7/20),稳定斑块65%(13/20);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40%(8/20),稳定斑块60%(12/20)。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比较:CDU与病理学评估缺血组易损斑块均明显高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67、14.62,P均<0.001)。CDU与病理学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69,P<0.01)。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CDU能准确评估斑块易损性,对于及早发现并精准治疗易损斑块、防止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郭周颖 惠品晶 颜燕红 张白 徐岚 顾信平 石伟强关键词:超声检查 卒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ppGalNAc-T1和-T2在乳腺癌相关药物敏感性、细胞凋亡及侵袭中的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1和-T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分别将siRNA-ppGalNAc-T1(A组)、siRNA-ppGalNAc-T2(B组)和空载体对照(C组)转染MDA-MB-23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pGalNAc-T1和-T2mRNA表达,MTT法和Hoechst 33258染色分别检测各组对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MDA-MB-231细胞中ppGalNAc-T1和-T2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乳腺细胞(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药物敏感性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而细胞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5)。结论 ppGalNAc-T1和-T2可能是潜在预测和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靶点。 徐徐 徐岚 惠品晶 吴士良关键词:乳腺癌 糖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