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41)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6
相关作者:伍麟刘志军侯春娜常硕峰臧运洪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武汉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信任
  • 3篇社会
  • 3篇自我
  • 2篇心理
  • 2篇制度信任
  • 2篇社会治理
  • 2篇群体参照效应
  • 1篇动机
  • 1篇心理机制
  • 1篇心理逻辑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解析
  • 1篇信任机制
  • 1篇信任危机
  • 1篇信息评估
  • 1篇信息搜寻
  • 1篇叙事
  • 1篇验证性
  • 1篇跃迁
  • 1篇善意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
  • 5篇武汉大学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

  • 10篇伍麟
  • 2篇侯春娜
  • 2篇刘志军
  • 1篇臧运洪
  • 1篇张璇
  • 1篇常硕峰

传媒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心理科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信任变迁被引量:10
2017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持续出现且继续深化的各种新社会生活形式,如虚拟空间与信息交流的广泛渗透和升级,社会流动与文化观念的不断加速和变迁,劳动分工与工作方式的日益精细和专业化,人际交往与心理体验的普遍拓展和功利化等,倒逼着人们比其他任何历史生活年代都更为迫切地诉求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中营造普遍的信任环境,实现有效的合作。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诚信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将会面临信任的三大变迁,即:从内群信任转向外群信任的群际信任变迁,从人际信任转向制度信任的抽象信任变迁,从低信任社会转向高信任社会的社会信任变迁。
伍麟万仞雪曹婧甜
关键词:社会治理制度信任
风险认知中的信任机制:对称或不对称?被引量:7
2013年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研究者就开始研究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即失去信任比得到信任容易。十余年来,不同研究者从信息类型、灾害类型以及先前态度等方面对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展开了继续探索,认为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是有条件的。另有一部分研究者直接从信任的结构对"不对称性原则"进行了反驳,认为信任应该包括社会信任和信心,社会信任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是对称的;信心基于客观的行为标准,是不对称的。信任研究应该针对社会信任这一维度。之所以会出现"不对称"或"对称"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信任结构的不一致。前者将信任看成是一维的,而后者认为信任是二维的。这就推动了信任的理论结构探索和启发式研究。通过对信任机制的研究,风险管理者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制定相应的提高公众信任的措施,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提升风险管理。
张璇伍麟
关键词:信任
风险的生活叙事与自我认同被引量:6
2016年
人际、社会及文化意义上的行为或活动形成了个体历史性的生活经验、常态化的稳定型自我认同。过去经验不断凝结为自我认同,风险认知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由于突发性、鲜见性、破坏性,以及恐慌性等实际特点,风险因素往往明显有悖于正常条件下自我认同的观念框架。在风险认知过程中,相对稳定而又不失边界灵活的认同结构提供给个体搜寻与加工信息、记忆和解释经验、接受和解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参考框架,表现出风险认知的情感、信息、卷入、冲突及偏差等多重属性。
伍麟
关键词:自我认同生活叙事
制度信任的心理逻辑与建设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制度以诸多激励手段和强制措施为载体,努力向全体社会成员展示实体化组织机构所具有的合法地位、专业能力、执行效度以及公共意识,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及组织机构在开放平等、公正高效的条件下,以实现社会基本利益和相应各方合法利益为原则,完成各项社会互动与合作。制度信任的心理逻辑体现在"以制度换时间"、"借观念替过程"及"用文化育习惯"等三个方面。加强制度监管,构建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自由平等是保障制度信任的重要手段,努力培育公民积极开展社会合作和广泛社会参与的心理习惯,倡导公民有序、理性关注社会政治及民生事务,进而在公共生活世界最大程度发展社会普遍的制度信任。
伍麟臧运洪
关键词:制度信任心理逻辑社会治理
自我研究的理论转向与群体参照效应实验范式的变革被引量:1
2014年
自Johnson等人2002年在记忆领域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在对实验范式的不断反思与改进中前行。每一次实验范式的发展均与自我理论的推动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由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理论转向为背景,剖析了群体参照效应研究在社会认同途径下,经由语义控制组至外群控制组范式发展所隐含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现今使用较为普遍内群-外群范式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它的优势与不足。研究认为为顺应自我理论的整合与验证各成分地位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就群体参照效应范式发展而言,以一般他人为控制组可能是满足整合要求的一种解决路径。
侯春娜伍麟刘志军
关键词:群体参照效应自我实验范式
动机还是认知:验证性信息搜寻的心理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验证性信息搜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问题。可以从传统动机、认知、动机和认知相结合等三方面考察验证性信息搜寻的心理解释机制。传统动机取向的解释机制主要围绕防御性动机展开,受防御动机驱动的信息搜寻者会主动搜寻支持性信息,回避冲突性信息,并且对支持性信息进行更加深入和积极的阐释。认知取向的解释机制将动机性推理理论的不同加工目标观点与认知加工类型观点整合起来,提出"加工数量"假设,强调不一致性信息比一致性信息引发更强烈的认知分析,达到与偏好不一致的判断结论比与偏好一致的判断结论需要更多的信息,这种认知加工上的不对称性数量导致个体对不一致性信息比一致性信息更加批判性地对待。动机和认知相结合取向的解释机制认为,准确性动机并非像传统防御性动机那样表现出较为独立的因素,而总是与认知因素结合在一起,决策一致性信息主观上被认为具有性质上的优势,在搜寻过程中更加系统性地偏好一致性信息。
伍麟
关键词:信息评估
风险的社会放大:特征、危害及规避措施被引量:11
2013年
风险的社会放大,是指公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及其行为反应与专家对风险事件的评估结果极度不符,表现为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夸大或缩小,因此,风险的社会放大具有主观臆想性、不可预测性、成因复杂性和危害多元性的特征。它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给被放大对象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公众的道德伦理也受到扭曲;既危及群众身体健康,也使一国的国际形象受损。鉴于此,规避风险的社会放大,政府应以信息公开、透明有度树立权威形象,提升诚信度;企业以产品品质赢得信誉,以品牌效应防范污名化;媒体以公正、客观的立场传播焦点事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担当社会责任;公众面对突发性风险事件,做到不盲从、不情绪化,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
常硕峰伍麟
关键词:蝴蝶效应污名化理性化
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路径被引量:1
2013年
群体参照研究领域的出现与"自我"研究视角的转变直接相关,代表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深化。自Johnson等人2002年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心理学家们已经在发生群体、发生层面和心理加工的解释机制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对集体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表征给予了肯定。十年来,争议主要集中于群体参照效应的本质、强度、范式以及背后映射的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在自我概念中的地位等问题。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应在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建立统一的研究范式,用同一层面的内群-外群比较,并结合一般他人的对比作为研究范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依照社会认同的研究路径展开探索将会促进该领域不断走向完善和整合。
伍麟侯春娜刘志军
关键词:群体参照效应个体自我社会认同
信任的“跃迁”及其限度被引量:5
2016年
信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是构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在个体生活、组织运行、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近一段时期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界日益重视社会信任的来源研究。一方面考察个体层面社会交往特性与信任的关系。现代社会的交往、活动及行为表现出匿名性、独立性、自由性和自信性等特点,体现着非人格化、契约化的互动方式。普遍信任正是在这些现代互动方式的多样性中孕育而生;另一方面考察制度对于发展信任的影响,认为普遍信任的国家制度来源强于社会交往来源。制度观念中体现的普遍主义、广泛参与、无差别惩戒等能够营造信任的良好环境,提升普遍信任水平。无论是借助社会交往还是国家制度,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的"跃迁"都存在一些限度。
伍麟曹婧甜万仞雪
关键词:普遍信任特殊信任社会互动
“信任危机”的心理学解析被引量:8
2014年
复杂情境下的风险叙事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风险认知促使信任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作为个体的当事人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能够有效应对风险效应的完善体制与心理基础,社会信任是这些体制与心理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可以从四个方面解析"信任危机":社会普遍流行的风险意识影响社会信任的心态;模糊泛化的社会归类侵扰社会信任的秩序;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销蚀社会信任的基础;匮乏稀缺的社会善意导致社会信任的虚化。探究信任的内涵与形成发展机制,对于理解和消弭"信任危机"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伍麟
关键词:信任社会期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