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JX13-002)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唐卫海刘希平冯虹刘湍丽白学军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学习时间分配
  • 1篇事件性
  • 1篇事件性前瞻记...
  • 1篇图片
  • 1篇前瞻记忆
  • 1篇锚定效应
  • 1篇记忆提取
  • 1篇假说
  • 1篇MP

机构

  • 5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刘希平
  • 4篇唐卫海
  • 3篇刘湍丽
  • 3篇冯虹
  • 2篇石英
  • 2篇白学军
  • 1篇张红霞
  • 1篇徐晓惠
  • 1篇王敏
  • 1篇巩彦斌
  • 1篇邢敏

传媒

  • 3篇心理科学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记忆提取的决定因素:线索负荷、编码-提取匹配和辨别被引量:10
2015年
"哪些因素决定提取效果"是记忆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线索负荷假说认为与提取线索相关联的项目数量决定了提取效果,编码-提取匹配假说则强调编码与提取阶段的匹配程度决定提取成绩。这两者在记忆研究的不同时期均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整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记忆是一个辨别过程的新观点,认为真正对回忆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线索在多大程度上与某一目标项目匹配并能排除其他可能的备选项目。该观点对深入探索"哪些因素决定提取效果"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正确看待辨别过程观点与编码-提取匹配观点的关系,同时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从多个层面对这一新观点进行检验,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该理论解释。
白学军刘湍丽邢敏巩彦斌
MPT模型在事件性前瞻记忆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前瞻性记忆是指对将要进行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前瞻记忆中,包含了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前人研究中,缺乏对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有效的分离手段,使得对前瞻记忆机制的探讨缺乏深入挖掘。本文将MPT模型与Cohen等人的研究范式对比,分析了该模型在事件性前瞻记忆研究中的优势。文章对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的主要内容,模型的数据计算方法,模型的效度以及模型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模型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唐卫海张红霞白学军刘希平
关键词:事件性前瞻记忆
部分线索效应中的记忆监控被引量:1
2015年
以学习时间分配为指标,考察学习者对部分线索效应的记忆监控。单次学习后(实验1),被试在两种条件下所用的学习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经过多次学习(实验2),被试在部分线索条件下使用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自控步调学习前加入回溯性任务难度判断任务(实验3),两组被试的判断值虽无显著差异,但部分线索组的自控步调学习时间显著长于自由回忆组,说明回溯性任务难度判断过程本身对于学习时间补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唐卫海刘湍丽石英魏昊昱冯虹刘希平
关键词:学习时间分配
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被引量:7
2014年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在随后的测试阶段,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以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而以图片为线索时,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与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唐卫海刘湍丽石英冯虹刘希平
关键词:学习时间分配
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呈现时间越长,锚定效应越大。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锚值,结果发现,大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高,小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低。该发现说明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唐卫海徐晓惠王敏冯虹刘希平
关键词:锚定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