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2A060)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邹志慧杨冰岩吕峻峰陈少波余加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市博爱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生物膜
  • 3篇细菌
  • 3篇细菌生物膜
  • 2篇单胞菌
  • 2篇导管
  • 2篇铜绿
  • 2篇铜绿假单胞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假单胞菌
  • 1篇导管插入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导管相关
  • 1篇导管相关性
  • 1篇导管相关性感...
  • 1篇性感
  • 1篇血源
  • 1篇血源感染
  • 1篇摇床
  • 1篇置管
  • 1篇溶胶

机构

  • 4篇中山市博爱医...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吕峻峰
  • 4篇杨冰岩
  • 4篇邹志慧
  • 2篇王维琼
  • 2篇余加林
  • 2篇谭南
  • 2篇陈少波
  • 1篇叶永青
  • 1篇陈志君
  • 1篇潘丽怡

传媒

  • 3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用气溶胶法和摇床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体外模型
2013年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生物膜生物学特点提供基础。方法将粘附载体置于气溶胶法和摇床法模拟体内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微环境中,将铜绿假单胞菌株培养3 d后,取出标本分别进行通过FITC-ConA染色及SYTO9/PI染色,然后分别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形成的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特点。结果在气溶胶的微环境下,FITC-ConA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明亮成片状的细菌生物膜;SYTO9/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到片状,层叠如积云状,棉絮样的细菌生物膜;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到大量细菌成团聚集,团状丛生突出表面,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菌生物膜。在摇床法的微环境下,用3种检测方法都观察到成流线状的细菌生物膜。结论运用气溶胶法﹑摇床法可成功建立分别模拟体内呼吸系统及循环、泌尿系统的微环境下生物膜形成模型。
邹志慧余加林杨冰岩吕峻峰王维琼陈少波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
纳米银离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的影响的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离子对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摇床法,以纳米银离子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模拟体内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BF形成的微环境,建立体外BF模型;将培养3 d的空白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下及用FITC-ConA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含纳米银EVA中BF的形成情况;将生长0.5、1、2、3、5 d的BF模型行SYTO9/PI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然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及ISA分析软件获得PAO1菌株BF的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 (1)运用SEM及荧光显微镜的方法,在以不含纳米银EVA塑料为细菌粘附载体上培养3 d的标本中均观察到流线状的BF形成。(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CS SP2自身具有的分析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平均厚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天组都达最高值;纳米银离子的含量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P>0.1),作用时间对BF厚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5.81,P<0.001)。(3)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银离子含量、作用时间对BF空间结构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时间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上BF的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及结构熵(Textural Entropy,TE)影响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2种纳米银离子材料上BF的AP、ADD及TE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含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ADD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P值都高于空白对照组的AP值;同一时间组的含有纳米银离子材料组PAO1菌株BF的ADD值都低于空白对照�
邹志慧余加林杨冰岩吕峻峰王维琼陈少波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
气管导管生物膜培养对病原学检出率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儿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对提高病原菌检出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入住新生儿科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根据机械通气的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72 h组、73~168 h组及〉168 h组,以漩涡振荡器振荡气管导管末端,振荡液培养,与同时送检的深部痰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机械通气时间≤72 h组、73~168 h组中,漩涡振荡器振荡液与深部痰培养的阳性率高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799、0.710,P值分别为0.000及0.000;在〉168 h组中,二者中度一致,Kappa值为0.651,P值为0.001。两种方法分离的菌株以产ESBL酶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产ESBL酶大肠杆菌次之,两种方法间菌株的构成及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漩涡振荡器法获取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不能提高机械通气患儿的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对临床用药无明显指导意义。
吕峻峰邹志慧杨冰岩陈志君叶永青潘丽怡谭南
关键词:生物膜病原学气管导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细菌生物膜培养检测导管相关血源感染病原菌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振荡法获取细菌生物膜对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源感染病原学检出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并需要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导管相关血源感染(CRBSI)患儿内置的PICC导管末端以漩涡振荡器振荡,进行振荡液培养,与同时送检外周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期间收治的273例PICC置管患儿中共29例发生CRBSI,导管末端振荡液培养阳性12例(41.4%),外周血培养阳性15例(51.7%),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7例经两种方法获得的菌株及耐药性一致,其中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粪肠球菌1例。仅管端振荡液培养阳性者5例,分别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头葡萄球菌及山羊葡萄球菌各1例;仅外周血培养阳性者8例,人葡萄球菌2例,山羊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杆菌、白色念珠菌、黏滞沙雷菌各1例。结论以振荡法获取PICC导管细菌生物膜不能提高PICC置管患儿的CRBSI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对临床用药无明显指导意义。
吕峻峰邹志慧杨冰岩谭南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细菌生物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