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2016)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邵朝杨段贝罗斌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前景化与《在地铁站》及其四首译诗的音乐性被引量:1
- 2013年
- 庞德的《在地铁站》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人们对该诗的赏析常集中于意象的呈现,而常忽视其音乐性。从前景化视角赏析《在地铁站》的音乐性及四首译诗,全面掌握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音乐性的理念,反思汉语翻译英语自由诗时如何保留和再现原诗音乐性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从事英语诗歌翻译和音乐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启迪。
- 邵朝杨
- 关键词:自由诗音乐性译诗
- 融合现实关怀的诗艺追求——从《马来亚》看杜运燮对奥登诗歌技巧的借鉴被引量:1
- 2013年
- 英国诗人奥登对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马来亚》是杜运燮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首描写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该诗在叙述角度、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奥登的《西班牙,1937》,客观地呈现了正发生的政治事件,智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和情感,加强了对新诗艺术深度的探索。《马来亚》一诗表达政治和情感的方式,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 邵朝杨
- 关键词:杜运燮
- 论诗歌创作的空间建构与主题呈现被引量:6
- 2012年
- 诗歌中的空间具有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不仅是具体的物体存在,也是人活动和立足之地。空间的社会属性赋予空间高度的象征功能、叙事功能并使空间具有相对性,并使其成为许多诗人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的题材。文章以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为例,从隔离型空间、选择型空间和自闭型空间三个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空间建构如何呈现和深化诗歌主题,最后指出诗歌创作空间之所以能构建是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创作空间才能表现相应的主题,同时诗歌创作空间的构建必须与合理表现诗歌主题为限。
- 罗斌
- 关键词:诗歌创作诗歌主题
- 中国传统“三元论”层次性建构汉诗法译的分析范式——以程抱一先生的《寻南溪常道士》法文译本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道家传统的"三元论"对华人译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实践影响深远,有必要将其导入法译汉诗的解读并树立层次意识:在虚实层,词汇的缺省或替代再现原作中主体人与客体物象和谐包容的意境特征;在阴阳层,重音和对仗的交替呼应承继原作的内在气韵,为译作赏读提供新视角;在天地人层,意象系统的连贯和审美内涵的传达成为衡量译作美学再造效果的重要指标。
- 段贝邵朝杨
- 关键词:三元论虚实阴阳
- 李思纯《仙河集》中法诗汉译的多元价值和具体表征
- 2017年
- 五四时期,李思纯坚持文言诗体的法语诗歌汉译,其译作《仙河集》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特点都反映出其特殊文化环境下的多元价值,在英语诗歌翻译盛行的时候,他较早地开创了法语诗歌的译介领域,译作中体现了其对个人翻译主体审美意向性结构的坚守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坚持;李思纯在选择原诗、文化阐释以及翻译方法上都切实贯彻了其翻译观,通过两首译作的分析,可以更为具象地体现出其法诗汉译的三大表征,即意译、汉诗格律、不拘韵式。
- 段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