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261)
-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潘学标妥德宝潘志华赵沛义张璐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 文章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33个站点1960-2010年的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区研究了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差异性以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全区多年平均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50...
- 李超刘亚南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
-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降水温度
- 文献传递
-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08年
-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 紫檀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妥德宝赵沛义
-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被引量:6
- 2010年
-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从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具有最高的活力和组织力;两种退耕方式对生态系统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退耕还草比退耕还灌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两种退耕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从水分涵养的角度看,当前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好。
- 刘慧潘志华周蒙蒙张璐阳安萍莉潘学标妥德宝赵沛义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
-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农作制度对土壤风蚀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不合理的农作制度是引发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以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为基地,研究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粗放轮作制、保护性耕作制4种农作制度对风速、土壤紧实度、地表粗糙度、地表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风蚀,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带应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安萍莉琪赫潘志华龚晨潘学标妥德宝赵沛义
-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 基于水分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以武川县为例被引量:11
- 2010年
-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 夏哲超潘志华张璐阳周蒙蒙潘学标妥德宝赵沛义
- 关键词:生态需水北方农牧交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