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419)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4
相关作者:修建成刘伊丽宾建平查道刚白园园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微泡
  • 8篇超声
  • 5篇介导
  • 4篇细胞移植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干细胞
  • 4篇干细胞移植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血管
  • 3篇造影
  • 3篇造影剂
  • 3篇微泡介导
  • 3篇微泡造影剂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骨骼肌
  • 3篇靶向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修建成
  • 8篇刘伊丽
  • 5篇白园园
  • 4篇查道刚
  • 4篇宾建平
  • 3篇劳翼
  • 2篇王月刚
  • 2篇吴爵非
  • 2篇谢昌联
  • 2篇黄武锋
  • 2篇陈向辉
  • 2篇张川
  • 1篇曾平
  • 1篇黄劭
  • 1篇周碧影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骨骼肌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验。选择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白蛋白微泡相混合,以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的方法对大鼠骨骼肌行基因转染,转染7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在大鼠脊斜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P+ M组大鼠脊斜肌组织中均未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U组可见少量微弱绿色荧光,荧光强度较P和P+M组明显增强(P<0.05),P+U+M组可见明显特异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强度约为P、P+M组的10倍,P+U组的3倍(P<0.05);P+U+M组转染率为(42.72±10.07)%较之P+U组(13.62±6.17)%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裂造成的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血管内基因成功跨越内膜屏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劳翼修建成黄劭谢昌联陈向辉黄武锋吴爵非宾建平查道刚刘伊丽
关键词:造影剂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超声破坏微泡介导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及机制探讨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21只Wister大鼠随机均分为干细胞组、超声+干细胞组及超声+微泡+干细胞组。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干细胞移植后24h,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骨骼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利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骨骼肌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E-选择素的mRNA表达量。结果超声+微泡+干细胞组大鼠骨骼肌HE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骼肌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极少观察到阳性细胞(P﹤0.01),超声+微泡+干细胞组MCP-1及E-选择素的mRNA表达量均较超声+干细胞组增加(P﹤0.05)。结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炎症产生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白园园修建成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泡空化效应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超声介导的微泡造影剂破坏产生的空化效应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微泡组、超声组(超声能量为1.5W·cm-2)、高能量超声加微泡组(超声能量为1.5W·cm-2)及低能量超声加微泡组(超声能量为0.75W·cm-2),每组6只,按Gray法制备大鼠脊斜肌活体微循环观察标本,分别在处理前、处理后不同时间测量平均动脉压,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和电视测微仪测量微动静脉口径和血流流速,并用电镜观察大鼠脊斜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微泡空化效应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和微血管口径无显著变化(P>0.05);微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微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下降和恢复的程度与超声能量有关,低能量组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15min左右可明显恢复,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1h左右可明显恢复,而高能量组2h微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未完全恢复。微泡空化效应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裂,内皮间隙增宽,红细胞溢出于毛细血管外;2h后未发现内皮破口。结论微泡空化效应对局部微循环及微血管产生损伤跟超声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小产生损伤越轻,局部微循环修复的速度越快。
黄武锋修建成周碧影查道刚宾建平曾平刘伊丽
关键词:微泡空化效应微循环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血管新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缺血骨骼肌中的作用。方法24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7d后分为4组:①超声+微泡组(US+MB);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③超声+微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US+MB+MSCs-iv);④对照组。处理后第7d取局部缺血骨骼肌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US+MB+MSCs-iv组缺血骨骼肌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其新生血管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结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一种增强MSCs移植和促进血管新生的新方法。
白园园修建成宾建平张川查道刚刘伊丽
关键词: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新生
超声微泡造影剂用于基因转染方面的辐照参数优化被引量:1
2008年
劳翼修建成刘伊丽
关键词:超声微泡造影剂超声辐照基因转染参数优化超声介导基因载体
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对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以伊文思蓝(EB)为指示剂,18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EB组(E)、EB+超声组(E+U)和EB+超声+微泡组(E+U+M)共3组进行实验。给予相同参数条件的超声进行照射,经颈动脉输/不输入微泡造影剂,在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B外溢情况并行视觉评分;使用标准曲线和分光光度法测量各组大鼠脊斜肌中EB的含量。结果E+U+M组镜下可见微血管周围EB外溢,视觉评分等级为2级,显著高于E组(0级)及E+U组(0-1级)(P<0.05)。E组及E+U组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U+M组脊斜肌中EB含量为(51.57±3.89)μg/g,比E组[(28.99±4.67)vg/g]及E+U组[(30.99±4.11)μg/g]明显增加(P<0.05)。E组及E+U组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坏可使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是超声微泡造影剂增强基因转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劳翼修建成谢昌联陈向辉吴爵非宾建平刘伊丽
关键词:超声微泡造影剂伊文思蓝血管通透性
超声空化微泡效应促进缺血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空化微泡效应促进缺血骨骼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后7 d随机平均分为3组:超声+微泡组(A组)、超声组(B组)、对照组(C组)。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骨骼肌做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各组剩余的大鼠分别于24 h及7 d后处死,检测炎症因子E-选择素(E-select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骨骼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A组骨骼肌中VEGF表达较多,有较多的新生血管生成,同时E-selectin及MCP-1的表达量较其他两组也相应增加(P<0.05);而B组及C组VEGF表达较少,炎症因子表达量也较少。结论:超声空化微泡效应引起的微血管破裂可通过刺激骨骼肌中内源性VEGF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同时炎症因子表达量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白园园修建成刘伊丽
关键词:超声微泡血管新生炎症
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白园园修建成查道刚王月刚刘伊丽
关键词: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靶向性
评价超声破坏微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靶向性
2009年
目的评价超声破坏微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靶向性。方法Wister大鼠10只,离断右侧股动脉后7d,经颈静脉输入白蛋白微泡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6×106~7×106·mL-1)的混悬液2mL的同时用参数为1.9W/cm2的超声间断作用大鼠右侧缺血下肢骨骼肌180s。处理后第7天,取右侧缺血下肢骨骼肌及各重要脏器,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的MSCs。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下肢缺血骨骼肌及脾脏均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在心脏、肝脏、肾脏组织未检测到移植的MSCs。结论利用超声破坏微泡技术联合MSCs移植具有较好的靶向性,有希望成为一种介导干细胞移植的新方法。
白园园修建成王月刚张川刘伊丽
关键词: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靶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