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药卫生科研课题

作品数:149 被引量:987H指数:19
相关作者:潘洪平覃桂荣杨嘉珍李吕力雪丽霜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3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细胞
  • 17篇护理
  • 14篇蛋白
  • 13篇肿瘤
  • 12篇葛根素
  • 9篇缺血
  • 9篇基因
  • 8篇注射液
  • 8篇急性
  • 7篇多态
  • 7篇手术
  • 7篇免疫
  • 6篇婴儿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抚触
  • 5篇单核
  • 5篇单核苷酸
  • 5篇桑椹
  • 4篇手术治疗

机构

  • 5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8篇广西医科大学
  • 24篇广西壮族自治...
  • 11篇右江民族医学...
  • 8篇柳州市人民医...
  • 7篇桂林医学院附...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广西中医药大...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4篇右江民族医学...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桂林医学院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民族医药...
  • 2篇南宁市第二人...
  • 2篇广西柳州钢铁...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作者

  • 15篇潘洪平
  • 12篇覃桂荣
  • 12篇李吕力
  • 12篇杨嘉珍
  • 10篇雪丽霜
  • 8篇黄进
  • 8篇黄振录
  • 8篇刘素娥
  • 8篇莫祥兰
  • 7篇葛圆
  • 6篇叶劲
  • 6篇凌静
  • 6篇谭红
  • 6篇任占平
  • 6篇许彪
  • 6篇梁金清
  • 6篇徐明
  • 6篇何克新
  • 6篇李晓捷
  • 5篇孙安远

传媒

  • 15篇广西医科大学...
  • 11篇广西医学
  • 6篇护士进修杂志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 4篇蛇志
  • 3篇中国现代应用...
  • 3篇中成药
  • 3篇重庆医学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柳州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男科学杂...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广西中医药
  • 2篇中国民族民间...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1篇2011
  • 10篇2010
  • 1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6篇2006
  • 26篇2005
  • 15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瘦肉精的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9年
李羡筠
关键词:瘦肉精致突变性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脂蛋白(a)的关系被引量:14
2004年
通过测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指标并分析其与脂蛋白 (a)的关系 ,探讨尿毒症的微炎症状态及其对脂蛋白 (a)的影响。测定 5 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脂蛋白 (a)水平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与 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 ,尿毒症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脂蛋白 (a)水平分别为 4 .5 4± 2 .39mg L、130 .6± 10 4 .3ng L、1.6 0± 0 .6 4μg L和 5 71.5± 4 4 2 .7mg 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蛋白 (a)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 6呈明显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6 2 7、0 .4 86和 0 .4 0 4 ,P均 <0 .0 1)。结果提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 ,炎症可能与脂蛋白 (a)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谢恺庆杨海波周红卫张绍峰孙安远
关键词:内科学免疫比浊法微炎症状态血液透析
高体积分数氧暴露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水平及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早产儿血单个核细胞(PBMC)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变化。方法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Westernblot方法对60例吸入高氧的早产儿(高氧组)血中PBMC中HO-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代表HO-1活性及血浆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百分比,并与吸入常压空气的早产儿60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早产儿PBMC中HO-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0.64±0.05)vs(0.13±0.03),(1.78±0.25)vs(1.12±0.31),Pa<0.01)],血清胆红素生成量及血浆COHb水平也显著升高[(76.25±11.33)nmol.L-1.h-1vs(53.47±8.73)nmol.L-1.h-1,(6.73±0.42)μmol.L-1vs(2.47±0.34)μmol.L-1,Pa<0.01]。结论高氧暴露可上调早产儿血PBMC中HO-1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推测HO-1可能参与早产儿高氧肺损伤。
全裕凤郑明慈张华欧维琳张培林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高体积分数氧
红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咬伤引起严重肺出血的报告被引量:3
2007年
曹杰李其斌吴韫红杨宇宁
关键词:蛇伤肺出血中毒
民族药方富丁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础理论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慢性前列腺炎有细菌和非细菌之分 ,是男性多发病、常见病 ,由于前列腺外膜的屏障作用 ,使很多抗菌药难以渗透包膜发挥作用 ,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而对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用抗菌素治疗既无根据又无效果 ,并且带来不少副作用。本课题基于上述现状 ,从民族医药的角度出发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选用民族药方富丁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从理论依据、毒理、抑菌试验、临床观察、检验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李彤秦胜军陈锦华李琼宾彬徐杰新董晔郭梅黄智勇柏春晖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毒理学抑菌试验壮族医药
葛根素注射液对血瘀证大白鼠血液高粘滞性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液粘滞性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和施以冰水浸泡的方法制作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 ;以全自动血流变学仪测定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指标。结果 :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明显增高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血瘀证导致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高粘滞性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
潘洪平杨嘉珍李吕力易菲黄作群黄开文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血瘀模型
抚触对50例早产儿体重影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覃桂荣雪丽霜谭红隆秀益
关键词:抚触早产儿体重
自体异构化肿瘤疫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对24 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异构化瘤苗治疗,并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通过治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4 + 、 CD8 + 、 CD4 + / CD8 + 及NK 细胞活性的检测, 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D3 + 、CD4 + 、CD4 + /CD8 + 比值和NKC 活性都比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1)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5) 。提示异构化瘤苗能有效地帮助恶性肿瘤病人重建受损的T 淋巴细胞网络,恢复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目的。
谢裕安梁安民罗小玲吴继宁匡志鹏
关键词:肿瘤细胞免疫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后Fa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后Fa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闭夹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Fas表达情况,光镜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结果:葛根素组死亡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比较Fas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各组Fas阳性细胞数与死亡细胞数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葛根素对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主要通过上调HSP70蛋白的表达而实现,而与Fas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等相关不强。
潘洪平杨嘉珍莫祥兰李吕力黄振录叶劲黄进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FAS
抚触干预婴儿睡眠障碍的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探讨抚触与婴儿睡眠相关关系。方法对 10 0例健康新生儿做睡眠状态调查 ,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 17± 1.5h。将每日睡眠时间 <17h的 12 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抚触组每天用国际标准法抚触 2次 ,每次 15~ 2 0min。持续 3个月以上。观察 4 2d、3个月、6个月婴儿睡眠状态。结果抚触组 4 2d、3个月平均每日睡眠总时间多于对照组。 4 2d、3个月、6个月夜醒次数及时间、啼哭次数及时间少于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率及程度比对照组低而轻。建立规律睡眠时间早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抚触有助于提高婴儿睡眠质量 ,减少睡眠障碍发生率 ,并能较早地建立规律睡眠时间 ,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雪丽霜覃桂荣叶梅艳邓忠梅杨巧玲谭红黄婉萍崔莉萍
关键词:婴儿抚触睡眠障碍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