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395)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泳张学光李毅平许云云袁雅红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太和医院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树突
  • 5篇树突状
  • 5篇树突状细胞
  • 4篇胎盘源间充质...
  • 4篇间充质
  • 4篇分化
  • 3篇骨髓
  • 2篇单个核细胞
  • 2篇胸腺
  • 2篇胸腺树突状细...
  • 2篇造血
  • 2篇髓腔
  • 2篇髓腔内
  • 2篇胎盘
  • 2篇体外
  • 2篇内注射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
  • 2篇太和医院
  • 1篇苏州市红十字...

作者

  • 11篇王泳
  • 9篇张学光
  • 6篇许云云
  • 6篇李毅平
  • 5篇袁雅红
  • 4篇翁震
  • 3篇李芳
  • 3篇朱守兵
  • 2篇汪家敏
  • 2篇古彦铮
  • 2篇丁妍
  • 2篇李东升
  • 2篇张世杰
  • 1篇汪健
  • 1篇臧志远
  • 1篇张光波
  • 1篇李明忠
  • 1篇罗先富
  • 1篇於葛华
  • 1篇薛群

传媒

  • 5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从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PM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P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联合应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体系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吲哚美辛、地塞米松体系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Von kossa染色对其进行成骨分化鉴定,采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脂肪分化鉴定。结果从人胎盘中成功分离获得了PMSCs,形态呈纤维状,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P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人PMSCs经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人PMSCs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建立了有效分离、培养人PMSCs的实验体系,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明PMSCs可作为新型来源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
翁震王泳袁雅红李毅平罗先富张学光
关键词: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
一株鼠抗人DC-SIGN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DC-SIGN分子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研制鼠抗人DC-SIGN mAb,利用所获得的mAb对DC-SIGN的表达谱进行分析。以人DC-SIGN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DC-SIGN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融合;经免疫荧光标记对杂交瘤进行反复筛选和多次的克隆化培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抗体对DC-SIGN分子的特异性识别;采用快速定性试纸法及竞争抑制结合实验分析了该mAb的亚型及抗原识别位点;利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获得了1株持续、稳定分泌鼠抗人DC-SIGN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该mAb能特异性识别人DC-SIGN分子;该抗体的亚型为IgG1,其与商品化抗体E021819识别不同的抗原位点;DC-SIGN分子特异性高表达于Mo-DC,是Mo-DC的标记分子。
朱守兵王泳汪家敏张世杰张光波张学光
关键词:DC-SIGN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树突状细胞
IL-7对胸腺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IL-7对胸腺T细胞及胸腺树突状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摘取15~16日龄胎鼠胸腺进行体外器官培养(胚胎胸腺器官培养-FTOC),分别将细胞因子IL-7和培养基滴加在胸腺小叶上,12天后收集不同条件下经FTOC培养获得的胸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CD8、CD11c、B220、Ia等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数目的变化。再将经FTOC培养获得的胸腺细胞和异源的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通过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性IL-7组的胸腺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其中胸腺CD4-CD8-双阴性细胞及CD8+单阳性细胞比例有所增加,而CD4+CD8+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4+单阳性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此外,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NK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IL-7在胸腺T细胞及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许云云王泳李毅平李芳徐小霞朱守兵张学光
关键词:IL-7胸腺T细胞胸腺树突状细胞
人胎盘源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离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做比较性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H-TdR掺入和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进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在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达CD29、CD105、CD166和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及HLA-DR分子以及向成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等方面,人PMSCs与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表现相同或相似。表型分析发现PMSCs高表达PD-L1,而BMSCs较低表达PD-L1。PMSCs表达的PD-L1具有对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人胎盘源MSCs与人骨髓源MSCs有相似的细胞生长特性,却有不同的表达负性协同分子PD-L1的特性。
古彦铮薛群王泳於葛华沈宇王明元张学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PD-L1生物学特性
丝素蛋白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体外细胞相容性的比较
2010年
目的探讨丝素蛋白(SF)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SF/HA)的体外细胞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方法将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接种于上述两种生物材料上,运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形态。结果 C3H10T1/2在SF与SF/HA上都能很好地黏附、生长和增殖。SF、SF/HA和C3H10T1/2都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结论 3%SF、6%SF、600%SF/HA3组多孔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最好。
臧志远王泳李芳许云云古彦铮李明忠张学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细胞相容性
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促进早期造血功能重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对小鼠早期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分别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BMI)和尾静脉注射(IV)两种方法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60只C57BL/6小鼠。受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腔内注射高和低剂量组(IBM1和IBM2组)、尾静脉注射组(IV组),每组20只。在骨髓移植后1、3、6和9d分别计数各组受鼠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体植入水平(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数)。结果于移植后6d,IBM1组和IBM2组注射侧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IV组(P<0.05或P<0.01?。结论IBM-BMT较IV-BMT更能促进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袁雅红王泳翁震丁妍李东升
关键词:骨髓腔内注射造血恢复异基因骨髓移植
Flt3L对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在FTOC体系中分化发育的作用
2011年
为了借助FTOC体系探讨Flt3L对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摘取15~16d龄胎鼠胸腺进行体外器官培养(胎鼠胸腺器官培养-FTOC),根据所使用培养基的不同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基础培养基)和Flt3L组(培养基中含有细胞因子Flt3L),在体外进行FTOC常规培养,12d后分别收集两实验组的胸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CD8、CD11c、Ia等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骨髓来源的c-kit+造血干细胞通过悬滴培养方法种植入2-脱氧鸟苷处理过的胸腺,随后将胸腺放置于组织器官培养皿中所使用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或加入细胞因子Flt3L的培养基,进行为期12d的FTOC常规培养。12d后收集不同条件下FTOC培养的胸腺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胸腺细胞的表型进行分析;将在不同条件下FTOC培养获得的胸腺细胞进行MACS分选,从而获得胸腺树突状细胞(CD11c+DC),再与异源的CD4+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通过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在正常FTOC体系中,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和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Flt3L组胸腺DC有明显的增加,且FTOC联合悬滴培养体系中Flt3L组胸腺DC的生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TT检测结果也显示:没有CpG2006刺激时,胸腺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比较弱,但添加CpG2006刺激后,胸腺DC趋向于成熟表型,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有所增强。提示,Flt3L在小鼠胸腺DC的分化发育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明显促进小鼠骨髓来源的c-kit+造血干细胞向胸腺DC的分化。
许云云李毅平李芳朱雪明汪健王泳张学光
关键词:FLT3L胸腺树突状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株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在mGM-CSF和mIL-4刺激下获得大量未成熟DCs。将DCs和C3H10T1/2细胞共培养2d,同时加入LPS刺激,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混合淋巴反应以及ELISA检测DCs的成熟。结果经C3H10T1/2细胞体外共培养的DCs,形态观察呈散在分布,细胞边缘圆滑,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其低表达CD11c、MHC-Ⅱ、CD80、CD86、CD40;共培养组的DCs刺激同种异型小鼠脾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各个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的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可以明显抑制小鼠骨髓来源DCs的体外成熟。
李毅平王泳许云云翁震袁雅红张学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熟
人DC-SIGN基因克隆及其转基因细胞的构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人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朱守兵王泳高超张世杰汪家敏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关键词:DC-SIGN逆转录病毒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促进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利用骨髓腔内注射(IBMI)技术初步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共移植入SCID鼠体内后的早期造血重建效应。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人PMSC,运用流式细胞仪术(FCM)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对其进行成骨分化、脂肪分化鉴定;以人PMSC和脐血MNC为供体,通过IBMI方法或结合静脉注射(IV)方法,将两种细胞联合或单独移植入经亚致死量辐照预处理的SCID受鼠体内,50只受鼠随机分为5组:联合移植A组(PMSC+脐血MNC,IBMI)、单独移植B组(脐血MNC,IBMI)、联合移植C组(PMSC经IBMI,脐血MNC经IV)、生理盐水对照D组(辐照后仅注射生理盐水,IBMI)、空白对照E组(不辐照仅注射生理盐水,IBMI),每组10只。在移植后14 d取各组SCID小鼠注射侧和对侧胫骨腔内骨髓细胞,并用FCM检测分析人CD34+、CD45+细胞的植入水平。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FCM检测其表型正常,并成功向成骨和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SCID小鼠移植后14 d,照射对照组小鼠仅剩4只存活,其他组小鼠全部存活,B组注射侧及对侧胫骨骨髓腔内的人CD34+、CD45+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A组小鼠的注射侧和对侧。结论:人PM-SC可以提高脐血MNC的植入率,促进早期造血重建。
袁雅红王泳丁妍卢智勇李东升
关键词: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造血重建骨髓腔内注射脐血单个核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