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04JY029-060-1)

作品数:17 被引量:67H指数:6
相关作者:王海滨刘德春刘树信霍冀川卢忠远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辽宁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碳酸钡
  • 5篇形貌
  • 5篇晶形控制
  • 4篇均相
  • 4篇均相沉淀
  • 3篇控制研究
  • 2篇形貌控制
  • 2篇性能研究
  • 2篇双氧水
  • 2篇碳酸锶
  • 2篇膨胀性
  • 2篇粒度
  • 2篇插层
  • 2篇超细
  • 1篇弹性体
  • 1篇电阻率
  • 1篇修补砂浆
  • 1篇氧化钡
  • 1篇氧化铁红
  • 1篇异佛尔酮二异...

机构

  • 13篇西南科技大学
  • 7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辽宁科技学院

作者

  • 8篇王海滨
  • 7篇霍冀川
  • 7篇刘树信
  • 5篇卢忠远
  • 5篇刘德春
  • 3篇杨定明
  • 3篇雷永林
  • 2篇熊小丽
  • 2篇吕淑珍
  • 2篇崔绍波
  • 2篇李秀云
  • 1篇刘敏
  • 1篇黄晓英
  • 1篇乔欢欢
  • 1篇李尚斌
  • 1篇李忠明
  • 1篇杨序平
  • 1篇贾娜
  • 1篇余超
  • 1篇吴瑞荣

传媒

  • 3篇硅酸盐通报
  • 2篇无机盐工业
  • 2篇人工晶体学报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非金属矿
  • 1篇新型建筑材料
  • 1篇矿冶工程
  • 1篇国外塑料
  • 1篇矿业快报

年份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酸钡粒子粒度与形貌控制研究进展:粒度控制被引量:3
2007年
综述了碳酸钡粒子制备方面的进展。详细介绍了超重力法、固相法、模板-溶剂热法、液相沉淀法和微乳液法等不同方法对碳酸钡粒子粒度控制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
霍冀川王海滨霍佳仁刘树信杨定明雷永林
关键词:碳酸钡粒度控制
新型氧化铁红彩色干混砂浆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用普通32.5R硅酸盐水泥、凹凸棒石黏土、Ⅲ级粉煤灰、石灰石、外加剂和耐碱性氧化铁红颜料制备新型彩色干混砂浆。运用正交试验,确定各组分最佳掺入量;同时,采用非烧结干掺混合法,将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配比组分和耐碱性颜料,共同放入振动研磨机内磨细,制成色彩效果良好的彩色砂浆粉。其配比及磨细时间为:普通硅酸盐水泥72.2%、石灰石7%、Ⅲ级粉煤灰20%、外加剂0.8%、氧化铁红5%,磨细时间10~15min。按不同的灰砂比可配制强度等级为M5~M15工作性能优良的彩色干混砂浆。
刘德春卢忠远罗庆平崔绍波刘敏
关键词:凹凸棒石黏土粉煤灰外加剂氧化铁红
碳酸锶粒子的形貌控制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碳酸锶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粉体进行表征,研究了添加不同的晶形控制剂对碳酸锶粉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添加适量晶形控制剂,制备出了棒状、线状的超细碳酸锶粒子。粒子形状较规则,分散性较好,粒度较均匀。其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硝酸铈时分别制备出的线状与棒状碳酸锶粒子效果最好。
曹怡王海滨
关键词:均相沉淀晶形控制
花生状碳酸钡粒子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以BaC l2.2H2O和Na2CO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碳酸钡粒子。通过添加合适的晶形控制剂,选择合适的用量,合成了花生状的碳酸钡粒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控制剂WHB-1用量在85%以上时,生成的花生状碳酸钡粒子为正交晶系,粒度分布均匀,在500nm左右,且粒子分散性良好,几乎没有团聚现象。并对花生状碳酸钡粒子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王海滨
关键词:碳酸钡晶形控制
蛭石的热双氧水膨胀性和有机插层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XRD、IR等分析手段进行了工业蛭石的热双氧水化学膨胀性及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 r)为插层剂的蛭石的有机插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0%浓度的双氧水使蛭石层间距由1.46 nm增大到2.68 nm,膨胀效果显著;在240%(质量分数)CEC(阳离子交换容量)的HDTMA.B r加入量、加热温度80℃、保温时间0.5 h的最佳有机插层条件下,原样蛭石层间距从1.46 nm增加到4.32 nm,膨胀蛭石由2.68 nm增加到4.36 nm,表明经双氧水膨胀后的蛭石插层效果更显著。
刘德春卢忠远熊小莉杨文彬
关键词:双氧水蛭石膨胀性层间距插层剂
不同形貌超细碳酸锶粒子制备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对目前国内外不同形貌超细碳酸锶粒子的制备情况做了简要的综述。重点介绍了球状、针状、纺锤状、片状、哑铃状、橄榄状等不同形貌超细碳酸锶粒子的制备方法。最后对制备过程中晶形控制剂对粒子形貌进行调控的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
张明轩霍冀川刘树信雷永林吴瑞荣
关键词:晶形控制剂形貌
室温固相反应制备超细碳酸钡粒子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以BaCl2.2H2O和Na2CO3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碳酸钡粒子。通过添加合适的晶形控制剂,选择合适的用量,合成了球状和针状碳酸钡粉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无控制剂和添加控制剂LSX-2时,生成了球状碳酸钡粒子,添加控制剂LSX-3时,生成了针状碳酸钡粒子,且各粒子均为正交晶系碳酸钡。
刘树信王海滨霍冀川
关键词:碳酸钡晶形控制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粘合剂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以环氧乙烷—四氢呋喃无规共聚醚(PET)、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1,4-丁二醇(BD)为原料,采用预聚法(二步法)合成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粘合剂。确定预聚温度为700C,反应温度为1000C,以及预聚反应时间为1.5~2.0小时。通过调整硬段、软段含量对TPU的性质进行优化,获得用于含能材料的粘合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所合成的TPU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TPU的拉伸强度不断增大,断裂伸长率则降低。当硬段含量在45%~55%时TPU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
杨序平李忠明卢忠远李尚斌
关键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粘合剂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力学性能
白云母的化学膨胀性及插层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以双氧水为膨胀剂,采用加热方法对白云母进行了化学膨胀。确定了最佳膨胀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80℃、双氧水浓度30%、保温时间60min,在此反应条件下,白云母d(001)面的层间距由0.912nm增大到0.999nm,膨胀效果显著。采用XRD、FTIR和TG/DSC分析技术,研究了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插层剂对钠化改型原样白云母和钠化改型膨胀白云母的有机插层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300%CEC的CTAB、保温时间60min条件下,原样白云母d(001)层间距由0.912nm增大到1.006nm,膨胀白云母d(001)层间距由0.999nm增加到1.198nm,红外光谱和热分析证明有机插层剂很好地插入了白云母的层间。
刘德春熊小丽黄晓英李秀云
关键词:白云母插层双氧水
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备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综述了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超重力技术、固相合成技术、微乳液技术等在粒子粒度控制方面的应用和进展,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在这些方法和技术基础上通过添加各种晶形控制剂等方法对粒子形貌的控制研究近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控制粒子形貌的机理不清楚,以及形貌和粒度不能同时得到有效控制。这些均有待于更深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刘树信王海滨霍冀川杨定明
关键词:碳酸钡碳酸锶粒度形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