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1JH011)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张一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现象学
  • 5篇多德
  • 5篇亚里士多德
  • 3篇哲学
  • 2篇意蕴
  • 2篇青年
  • 1篇当下性
  • 1篇虚无
  • 1篇意向性
  • 1篇哲学史
  • 1篇哲学意识
  • 1篇上手
  • 1篇神学
  • 1篇生命
  • 1篇实际性
  • 1篇释学
  • 1篇双曲
  • 1篇双曲线
  • 1篇追问
  • 1篇走向哲学

机构

  • 1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张一兵

传媒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构境被引量:13
2013年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学术思想构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他在深入思考遭遇性的有意蕴的世界的现象学呈现后,认为应重新解析日常世界的伪像,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意蕴不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遭遇性的存在。一个东西被我们遭遇为何,我们怎样遭遇它,这两个相遇构境层都不是那种伪谬主—客体二元模式中假想的简单对象性觉识和客观描述。意蕴的展露直接表现为两个存在特征:意蕴的上手—在手状态和意蕴在共同世界中的显现。任何存在者都只能在一定的上手—在手的时间性中展现自己的在此存在,存在就是意蕴建构起来的相遇之发生,但是,在共同此在的相遇中,意蕴世界显现为常人之存在。
张一兵
关键词:意蕴常人
坏的意向性:此岸世界的灰暗生存——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2012年
青年海德格尔认为,在动荡不居的生活中,我们其实是在追逐财富和新奇之物中失去自己,因为我们所欲求的生活的物性之有的本质其实为无。生命本身的毁灭不再是抽象性的关涉,而在操持性的时间——适时性和操持性的空间——虚无之中。被加重了的关涉更深地陷入物欲之操持,诱惑、异化和生存自身的连根拔除,构成了实际性生活的真相。
张一兵
关键词:意向性虚无
此在在其当下性的解释道路——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解读
2012年
在1923年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的讲座中,海德格尔提出,解释学讨论的主题不是已经死去的学术文本,而是文本背后每一个当下的此在生存。由此他认定,解释学的真正学术任务是将此在在其自身中的存在基本特性中显现出来。此在不是实体性的"人",任何此在生存都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现实条件下的在此生存。此在之"此"是被证伪的在场性。所以,不要简单地说无"此"的一般人的"人"和"个人","个人"生存总是已经处于一种今日的公众被解释状态之中的。此在在公众闲言中表达方式就是今日作为教化出现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就是要"揭示在这种具体的对所形成的真实现象正确的看",即看到此在在其存在特征中的"此"。
张一兵
青年海德格尔:从神学走向哲学被引量:2
2012年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发展与转变是理解他全部哲学进程的基础,在大学学习阶段,海德格尔从神学转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哲学。从神学到哲学,完全有可能是海德格尔此时内心中发生出来的真正向往,他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健康这一外部原因。但是青年海德格尔走向哲学生涯,并非一种早已决断的目的论意向,而是一个思想生成过程中的选择。
张一兵
关键词:哲学神学
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2012年
海德格尔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讲座中,呈现出一种不同表现内容的差异性思想构境,在讲稿之外的"活页"中,海德格尔是从现象学的语境中强力表现出此时已经初步形成的实际生活关涉论思想。"活页"文本中出现了一个在正式讲稿中并没有直接出场的更深思想构境层,它由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术话语概念群构成并突现为思想场境:存在与存在者的清晰存在论差异的界划,打交道与操劳的归基对应,存在特性与怎样存在的全新路径。这已经完全异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话语。
张一兵
关键词:现象学活页
实际生命:此在是一个在世界中的存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解读被引量:4
2012年
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误解:一是主—客体二元模式;二是所谓无立场的客观性。这是海德格尔让我们预先要拒绝的误入歧路的两种陷阱入口。这个世界不是主—客体二分中的物性对象实在之总和,此在存在之所在的世界就是此在生存所遭遇的事情。遭遇即是场境的当下建构。由此,周围世界不是对象性客体之和,它就是此在去存在中的指引性建构本身,指引即周围性之根据。
张一兵
关键词:意蕴
教化:今日的被解释状态——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解读被引量:1
2012年
在海德格尔看来,一个时代的教化意识就是一种公众化和夷平化的常人意识,它通常是指大学和学术场中"占统治地位的解释方向"。当一种深刻的学术思想生成为学术场中的公众的被解释状态时,它就成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今日"。历史意识中的图表化认知和哲学意识中的有序等级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学术"今日"。
张一兵
关键词:教化历史意识哲学意识
悲情的双曲线:关系意义中的生活废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被引量:1
2012年
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生活并非像常识所体验的那样,只是客观地发生,它从指引式的倾向开始,经过看不见间距的双曲线,最终在自我封闭的椭圆阻断中失去自身。并且,从动态的过程上看,它不过是通过某种不断返照和事先建构的复杂关涉才得以实现的。可是,我们在关涉活动的返照中建构起来的周围世界,并不是本己的东西,而只是走向毁灭的生命废墟。
张一兵
关键词:双曲线
回到海德格尔被引量:1
2012年
在海德格尔的全部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始终同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之道路和双重思想构境——"克服形而上学"的争执性思想场域和"绝弃存在"的本有诗性之思境。克服形而上学,就是在重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开启的第一开端中,超越性地让存在者归基,即重新扎根于作为其真实根据的存在。"绝弃存在"这条全新道路的基石却是被打上叉的存在,即"存有"(Seyn)历史之思,在这条没有了理性炫目之光的幽暗小径上,打开一切存在的涌现和用在性将为存在之弃让所替代,解蔽之真理性认知和逻各斯之主导性追问生成的抽象聚集,将为存有的基础性追问中的真理本现和归隐所取代。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张一兵
关键词:存在论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被引量:1
2012年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有意义的"决定性的因素"已经由胡塞尔提出来了:现象不是感性的对象,而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当你面对一个似乎是自在的认知对象时,其实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假想对象的被建构性,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发现"对象"本身是如何显现为对面站立的东西的。任何成为对象的东西必生成于一种"一定的看",这个能看到本身就是被建构的,因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由于你已经在关于这一事物的一定的实际存在中熟悉和了解它。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学会真正的倾听和思考,要把其中真正的可能性开放出来,而并非将其变成一种死去的理论和学问。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张一兵
关键词:现象学胡塞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