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44)
-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5
- 相关作者:沈中阳宋红丽邓永林郑虹潘澄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抗HBs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术后早期(1周内)外周血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体(抗HBs)滴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6例肝移植受者,术前HBV表面抗原(HBsAg)检测均为阳性,术后1周内均接受口服拉米夫定与静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术后第1周内每天检测腹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抗HBs滴度。若抗HBs滴度大于1000IU/L,则予以稀释后再次检测。结果肝移植后5d内,抗H&在HBVDNA阴性组、低滴度HBsAg组、HBVe抗原(HBeAg)阴性组的滴度分别高于HBVDNA阳性组、高滴度HBsAg组和HBeAg阳性组。腹腔引流液中抗HBs中位滴度为181.60IU/L(0-968.50IU/L),与同期外周血中抗HBs滴度密切相关(r=0.927,P=0.000)。腹腔引流液中丢失的抗HBs量较高,但其个体间波动范围很大(0-908.55IU)。结论乙型肝炎高危患者肝移植后早期需使用更大剂量的HBIG,以维持相对安全的抗HBs滴度。此外,肝移植后腹腔引流液中抗HBs的丢失对血中抗HBs滴度影响较小。
- 王凯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孙丽莹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
- 乙肝相关性肝移植受者术前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观察乙肝相关性肝移植受者术前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免疫表型、功能变化.方法 通过DC生成培养基体外诱导健康人(对照组)和拟行肝移植的乙肝患者(患者组)DC,并分别负载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诱导成熟,比较两组DC形态、表型、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IL-10分泌量的变化,并检测患者组中负载HBsAg和HBcAg抗原成熟的DC(负载组,n=9)与未负载抗原成熟的DC(未负载组,n=9)诱导辅助性T细胞(Th)极化的能力.结果 患者组和对照组的CD83阳性率分别为(53.10±16.23)%、(81.91±9.20)% (P <0.01),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及CD40/CD80/CD86等共刺激信号分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患者组IL-12、IL-10浓度分别为(141.94±58.81)、(12.86±5.72) ng/L,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负载组与负载组诱导T细胞极化(Th1)比例分别为(7.59±2.62)%、(11.17±1.11)%(P<0.05).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前DC的表型、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在体外有效的负载抗原后亦能有效的诱导Th1应答,从而激活细胞免疫,提高患者主动免疫力.
- 张友成朱志军孙丽莹张纪元张复波沈中阳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移植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原
-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分类、代谢及其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率约为2.8%,约有1.85亿人感染HCV,每年因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肝移植主要的适应证之一。
- 郑卫萍沈中阳
-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相互作用HC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代谢
- 自体特异性免疫效应淋巴细胞抑制转HBV基因小鼠HBV复制的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自体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从转HBV基因小鼠体内提取DCs,体外诱导为成熟D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为特异性IECs,将其经阴茎背静脉注入小鼠体内。实验分为2组:生理盐水(NS)组、IEC组,观察6个时间点:0 h、2、4、6、8周和12周;通过生化检测肝功能,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水平、ELISA检测细胞因子、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的HBs Ag和HBc Ag,评估IECs对小鼠体内HBV复制的影响。结果:IEC组小鼠于6、8周和12周时,肝功能明显改善,HBV DNA水平明显降低,HBs Ag和HBc Ag明显减少,且均优于NS组(P<0.05)。结论:特异性IECs可修复转HBV基因小鼠肝脏功能、抑制HBV复制,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其作用。
- 杨柳王绕绕尹明丽杨洋刘涛李代红王政禄沈中阳宋红丽
- 肝细胞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的评价——2393例临床病例总结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评价现行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中心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因原发性肝癌接受肝移植的2393例受者的资料,按米兰标准、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SF)标准、肿瘤TNM分期对病例进行划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存活率,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对3个标准的病例进行存活率的比较。分析患者术前因素及术前相关治疗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肝移植受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其中符合米兰标准者占41.9%,符合UCSF标准者占67.3%,而其中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UCSF标准者占25.4%,超出UCSF标准者占32.7%。术后全部受者1、3和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8.5%、61.1%和57.1%。符合米兰标准者1、3和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5%、80.2oA和77.1%,符合UCSF标准者1、3和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5.3%、72.6%o和68.9%,而其中超出米兰标准符合UCSF标准者1、3和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0.0%、62.6%和58.1%,超出UCSF标准者1、3和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分别为63.3%、33.8%和28.4%。米兰标准与UCSF标准相比较,受者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米兰标准与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UCSF标准者的受者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肿瘤相关基础病因、血管侵犯情况、术前甲胎蛋白、术前抗肿瘤治疗情况(肝切除等)对受者预后存在显著影响。结论虽然符合米兰标准者肝移植的预后显著高于超出米兰标准者,但符合UCSF标准者的5年存活率也尚可。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长期预后。肿瘤相关基础病因、血管侵犯情况、术前甲胎蛋白、术前抗肿瘤治疗情况(肝切除等)是影响受者存活率的指标。
- 沈中阳董冲蒋文涛郑虹陈新国邓永林潘澄王政禄史瑞
- 关键词:肝移植生存率
- 他克莫司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增殖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在体外对肝癌肿瘤株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株HepG2.2.15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CyclinA。结果:FK506可以显著抑制HepG2和HepG2.2.15细胞增殖,其抑制增殖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FK506诱导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这种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FK506对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的影响呈浓度负相关性,FK506浓度越高,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越少。结论:FK506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细胞HepG2.2.15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 王建沈中阳郑卫萍刘涛宋红丽
- 关键词:肝癌细胞他克莫司肝癌细胞株
- 病毒性肝炎复发患者再次肝移植的预后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复发导致移植肝肝功能衰竭患者再次肝移植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日至2012年11月20日215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18例因肝炎复发(其中丙型肝炎8例,乙型肝炎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与115例因胆道并发症再次肝移植患者的移植肝的生存情况,比较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复发患者首次肝移植后的移植肝失功情况和再次肝移植的生存情况。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215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病因中,胆道并发症最多,为115例(53.5%),肝炎复发18例(8.4%)。肝炎复发与胆道并发症患者第2个移植肝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部分丙型肝炎复发导致的移植肝失功在首次肝移植后早期(3个月内)即出现,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移植肝失功几乎全出现在首次肝移植2年后。8例丙型肝炎复发患者中,5例第2个移植肝存活〉1年,10例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第2个移植肝均存活〉1年,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结论肝炎复发患者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再次肝移植预后相似。乙型肝炎复发再次肝移植患者预后良好。
- 张海明孙丽莹郑虹潘澄邓永林朱志军
-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病毒性复发移植物存活预后
-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与相关免疫细胞被引量:15
- 2016年
-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肝炎和肝坏死。持续HBV感染可致肝脏慢性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1]。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约有350万慢性携带者,HBV感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各种免疫细胞对HBV的清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杨柳宋红丽
-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固有免疫慢性携带者适应性免疫
- 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在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中的应用
- 2013年
-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检测法(ImmuKnow法)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在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接受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稳定,但术后6个月以后肾功能持续异常的成人受者20例。定期监测其ImmuKnowATP值,结合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结果指导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观察经上述治疗后受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20例肝移植后随访15-54个月,接受ImmuKnow检测61次,ATP值为33-943μg/L,中位数为282ug/L,四分位距为267ug/L。移植前患者血肌酐中位数为151.8μmol/L,四分位距为44.9btmol/L;随访期末受者血肌酐为中位数为114.9μmol/L,四分位距为35.3μmol/L。肾小球滤过率(eGFR)由0.746ml/s(中位数,四分位距为0.025ml/s)提高到1.005ml/s(中位数,四分位距为0.454ml/s)。Immu KnowATP值与受者白细胞计数呈线性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29,P:0.001),而与患者年龄、术前原发病、术后时间、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淋巴细胞计数、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值等均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可用于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郑卫萍李代红刘懿禾郑虹邓永林潘澄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肾功能不全腺苷三磷酸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淋巴细胞参与下对 HBV 作用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MSCs)在体外淋巴细胞参与下对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培养状态良好的HepG2.2.15细胞,提取BN大鼠BM MSCs及新鲜脾淋巴细胞做共培养。实验分5组,分别于培养24 h、48 h及72 h后,采用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及HepG2.2.15细胞活性,实时定量PCR测定HBV DNA及HBV cccD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在体外细胞培养的环境下,HBV DNA及HBV cccDNA在24 h、48 h及72 h时,与单纯HepG 2.2.15细胞组、BM MSCs+HepG2.2.15细胞组及脾淋巴细胞+HepG2.2.15细胞组比较,脾淋巴细胞+BM MSCs+HepG2.2.15细胞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在48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V DNA:(181.000±177;14.731) IU/ml vs (6270.000±177;300.450) IU/ml、(2564.000±177;231.058) IU/ml、(2433.300±177;302.379) IU/ml;HBV cccDNA:(4.330±215;105±177;0.464±215;105) IU/ml vs (11.100±215;105±177;0.375±215;105) IU/ml、(8.930±215;105±177;0.778±215;105) IU/ml、(9.850±215;105±177;0.810±215;105) IU/ml(P<0.01)。细胞因子:IFN-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IL-10及IL-22分泌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 T细胞亚群:CD4+/CD8+升高,CD8+细胞百分率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BM MSCs可以抑制HBV DNA的表达,提高对HBV的清除能力,是通过调节Tc1/Tc2平衡和自身分泌方式,进而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
- 张博雅宋红丽尹明丽曹毅刘涛杨洋沈中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