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6401110003)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刘任涛朱凡贺达汉张大治李岳诚更多>>
相关机构:宁夏大学巴伊兰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草地
  • 3篇沙质草地
  • 3篇节肢动物
  • 3篇灌丛
  • 2篇动物群落
  • 2篇植被
  • 2篇沙地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动物
  • 2篇群落
  • 2篇节肢动物群落
  • 2篇环境因子
  • 2篇荒漠
  • 2篇荒漠草原
  • 2篇草原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甲虫
  • 1篇地表植被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机构

  • 9篇宁夏大学
  • 6篇巴伊兰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7篇刘任涛
  • 6篇朱凡
  • 3篇贺达汉
  • 2篇李岳诚
  • 2篇张大治
  • 1篇徐坤
  • 1篇王旭
  • 1篇马成丽
  • 1篇赵娜
  • 1篇陈红彬
  • 1篇辛明
  • 1篇马艳
  • 1篇陈林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4篇2015
  • 5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降雨增加对沙质草地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在宁夏盐池沙质草地生境中,模拟夏季(7~8月)增雨试验,设置0%(即对照不增雨)、增雨20%、40%、60%、100%梯度处理样地,通过测定2012~2013年每个处理样地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分析了夏季降雨变化对沙质草地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样地土壤温度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这种日变化格局包括变异系数和振幅受夏季增雨处理的影响较小,但不同增雨处理样地土壤温度日变化的位相不同,随季节变化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位相提前。从季节分布上看,20%(或60%)增雨处理提高(或降低)土壤温度,而其受季节改变的影响较小,但40%和100%增雨处理样地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依赖于季节变化。夏季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受到增雨处理的后续影响较大,而秋季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受到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沙质草地土壤温度受到夏季降雨量变化的后续影响存在一个降雨量阈值水平,并且在不同季节其影响程度不同。
刘任涛朱凡陈林
关键词:沙质草地降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气候变化
荒漠景观固沙柠条林地地表甲虫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3
2014年
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磁窑堡地区,选择荒漠景观下干旱型人工固沙柠条林地、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和干旱型半流动沙地3类有柠条生长的固沙林地作为样地,通过巴氏罐诱法调查该地区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共采集到地表甲虫标本4 778号,经鉴定共50种,隶属于11科30属,其中拟步甲科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48.0%),其次为象甲科(占总种数的26.0%)。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物种数最多(38种),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干旱型半流动沙地个体数量最大,但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3类生境中地表甲虫共有种16种,占总种数的32.0%,单一生境中分布的独有种占总种数的36%。基于物种数-个体数的Rarefaction曲线显示: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最高,干旱型半流动沙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地表甲虫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人为干扰强度是造成不同生境甲虫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李岳诚张大治贺达汉
关键词: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典范对应分析
模拟增雨条件下沙质草地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增雨20%、40%、60%、100%5种处理样地,通过调查土壤、植被及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对当年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增雨试验前,不同处理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地表植被个体数、类群数和平均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试验样地设置的相似性和试验方法可行。2)模拟降雨处理后,地表植物丰富度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表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增雨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植物平均高度表现为增雨20%和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3)模拟降雨处理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增雨20%、60%和100%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研究表明,基于影响因子设置不同处理试验样地需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节肢动物特征,地面植被个体数和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对降雨处理响应更为敏感,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朱凡刘任涛贺达汉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动物
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流动沙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固沙措施对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沙化草地选取合理的固沙措施、草场管理与利用以及沙漠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围封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人工固沙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对不同处理措施样地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结果](1)两种恢复措施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01),降低土壤温度、容重和含水量(p<0.05),并显著提高草本植物丰富度、个体数和平均高度(p<0.05)。(2)自然围封草地土壤黏粉粒含量、草本植物个体数和丰度分别是人工灌丛林地的2.1,2.8,1.4倍;而其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是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的1.7倍。人工灌丛固沙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草本植物平均高度分别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1,2.0,2.2倍;而其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5倍。(3)随着流动沙地固定和草本植被恢复,植物群落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特征逐渐演替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伴生有多年生植物的草地生态系统。但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个体数和物种数自然恢复草地均明显高于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结论]围封自然恢复对于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土壤质地与植被系统稳定性的恢复质量优于灌丛人工恢复措施,人工灌丛固沙因其能够有效改良土壤营养条件亦可作为重要辅助恢复手段。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植被流动沙地生态效应
基于群落与种群水平的沙地柠条灌丛“虫岛效应”随林龄的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以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年龄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比率(Response ratio,RR)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在群落与种群2个水平上分析沙地灌丛"虫岛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群落水平上,RR与RII在表征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的不同年龄灌丛"虫岛效应"间差异性时完全相同,但在表征节肢动物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时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种群水平上表征柠条灌丛"虫岛效应"时RII值反映的类群数超过RR值的17%以上,在24年生灌丛林地达到38%以上,更好地反映了灌丛与节肢动物类群间的作用关系.利用RR值分析群落水平灌丛"虫岛效应",在6年生林地只有节肢动物个体数表现出灌丛"虫岛效应",在15年生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显著增强(P<0.05),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减弱,但在之后的24年和36年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急剧减弱,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又逐渐增强(P<0.05).利用RII值分析种群水平灌丛"虫岛效应",不同年龄林地均有超过50%的动物类群受到灌丛影响而呈现出"虫岛"现象,反映了灌丛对节肢动物的聚集作用.本研究表明,响应比率RR在分析节肢动物群落指数效果较好,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II可以完整地表征节肢动物种群在灌丛内外的空间分布;随着灌丛年龄增加,灌丛"虫岛"对灌丛间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布具有辐射作用,灌丛"虫岛效应"有利于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恢复.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沙地生态系统恢复
荒漠草原区柠条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小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5年
在宁夏盐池沙地以围栏封育柠条灌丛林为研究对象,在距离灌丛0(即灌丛下,S)、1.5(D1)、7.5(D2)、15 m(D3)处分别设置调查样点,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小尺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4科71个类群。在远离灌丛的小尺度空间上,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多度呈现相反变化趋势,分别在距离柠条灌丛7.5 m处达到最低(58%)和最高值(34%),而稀有类群多度低于10%,且呈逐渐降低趋势。优势类群数和常见类群的丰富度均少于7个类群,而稀有类群数均超过25个类群,且波动变化较大,在D1和D2处分别达到最高(44)和最低值(25)。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表现为灌丛下与灌丛外样点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远离灌丛的D3显著高于靠近灌丛的D1和D2(p<0.05);总类群数表现为S、D1、D3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均显著高于D2(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粗砂和细砂含量是影响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土壤因子,其中土壤细砂含量是主导因素。研究表明,柠条灌丛本身对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范围小于7.5 m,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作用逐渐弱化,而在围封条件下远离灌丛(15 m)处封育草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与灌丛下相似。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灌丛群落结构荒漠草原
沙地灌丛的“肥岛”和“虫岛”形成过程、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演替的关系被引量:20
2014年
沙地灌丛"肥岛"和"虫岛"均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二者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草地灌丛化和流动沙地固定化均可促使沙地灌丛"肥岛"和"虫岛"的形成,并且灌丛"肥岛"与放牧管理间存在密切相关,而灌丛"虫岛"与灌丛林龄密切相关。沙地灌丛"肥岛"和"虫岛"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而且作为反馈,灌丛"虫岛"可以进一步促成"肥岛"的形成,加速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1)灌丛"虫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灌丛的反馈作用。(2)基于灌丛种与林龄的灌丛"虫岛"与放牧管理的关系。(3)灌丛"土-草-肥-虫-节肢动物-微环境-微生物"为一体的微宇宙实验的控制研究。(4)利用灌丛"虫岛"的形成、指示类群的辨识以及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长期观察与分析,来确定草地中可能存在的最佳人工灌丛林管理方式。
刘任涛
关键词:沙质草地灌丛节肢动物生态系统管理
宁夏宁东地区沙蒿金叶甲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3
2014年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宁东地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生长在荒漠草原沙壤土质丘陵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地、人工固定沙丘地3个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样地,调查了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沙蒿金叶甲在3类生境中的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0.54、11.55和8.53只·丛^-1,有虫株率分别为81.54%、85.15%和85.92%,3个样地中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沙蒿金叶甲种群在3个样地中的发生均呈单峰型,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大。沙蒿金叶甲在沙蒿上的垂直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段(40~70cm),在不同株高段的虫口密度与其分布高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沙蒿地径、新梢长度、海拔等因子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
张大治赵娜李岳诚马艳王旭解嘉成马成丽陈红彬
关键词:种群动态环境因子
草地开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附近,选择耕作10年和20年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手拣法调查了不同类型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生物量,并依据食性差异对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进行了划分,旨在分析草地开垦活动及耕作时间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开垦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尤其对个体数与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5),而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较小(p>0.05);(2)草地开垦降低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类群的个体数和丰富度,尤其对捕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影响较大(p<0.05),而农田耕作时间产生的影响较小(p>0.05);(3)捕食性类群生物量表现为草地和耕作10年农田显著高于耕作20年农田(p<0.05),而草地开垦与耕作时间对植食性类群生物量的影响相对较小(p>0.05);(4)基于个体数、丰富度和生物量的不同类型样地间功能群营养级关系(捕食性:植食性)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5)草地开垦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数量特征产生负向作用,而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草地开垦与耕作时间对功能群营养级关系影响相对较小,而耕作时间对捕食性类群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
刘任涛朱凡贺达汉辛明徐坤
关键词:草地开垦农牧交错区土壤动物功能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