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1155)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曲军英江一平吕一帆王燕华林茵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膜
  • 3篇胚胎
  • 3篇胚胎干细胞
  • 3篇子宫
  • 3篇子宫内膜
  • 3篇细胞
  • 3篇小鼠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荧光
  • 2篇荧光蛋白
  • 2篇小鼠子宫
  • 2篇小鼠子宫内膜
  • 2篇绿色荧光
  • 2篇绿色荧光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诱导胚胎干细...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曲军英
  • 3篇吕一帆
  • 3篇江一平
  • 3篇王燕华
  • 1篇潘琳
  • 1篇林茵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国际生殖健康...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子宫内膜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可通过不对称分裂对子宫内膜进行修复。现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标记滞留细胞技术和Hoechst 33342-SP法是常用的子宫内膜干细胞研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用于人和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中各有其局限性。人子宫内膜干细胞研究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而小鼠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模型。现就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王燕华曲军英
关键词:子宫内膜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小鼠
子宫内膜细胞诱导胚胎干细胞修复小鼠受损子宫内膜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经体外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后移植于内膜损伤小鼠的子宫腔是否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并降低其成瘤性。方法:制备新鲜子宫内膜损伤的小鼠模型,利用带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EGFP)与同种子宫内膜共培养后移植至模型鼠宫腔;观察ESC-EGFP在模型鼠宫腔内滞留情况、对损伤内膜的修复影响以及对干细胞移植后成瘤性的影响。结果:将与子宫内膜共培养后的ESC-EGFP移植到新鲜损伤的模型鼠宫腔内,可使损伤子宫的外形较PBS对照组保持更好,移植后1-4周的损伤子宫大体标本均可见荧光;组织病理可见新生子宫内膜腺体样组织,并显示GFP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且在有限观察时间内无肿瘤形成。结论:ESCs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方式可能诱导ESCs分化的方向,而在体子宫腔损伤的局部环境有利于胚胎干细胞定植与进一步向子宫内膜分化。
曲军英王燕华吕一帆潘琳江一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
胚胎干细胞移植于内膜损伤小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胚胎干细胞是否能选择性定植于子宫内膜新损伤小鼠模型的子宫腔,并助其修复损伤。方法:制备新鲜子宫内膜损伤的小鼠模型,利用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体外培养后移植至模型鼠宫腔,对比观察ESC在内膜损伤模型鼠宫腔内滞留与定植情况,及其对损伤子宫修复的影响,以及对干细胞移植后成瘤性的影响。结果:移入的ESC可以在内膜受损模型小鼠的宫腔内存活3周以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宫腔内形成肿瘤的机会增加。静脉注射ESC后,可见ESC在内膜损伤宫腔及躯体其他损伤部位聚集,而不见于无损伤的对侧宫腔。结论:损伤是诱导干细胞募集的重要因素,如何诱导ESC定向分化及控制成瘤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王燕华曲军英吕一帆江一平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质类畸胎瘤
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方法借鉴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原理,利用宫腔导管贯穿小鼠Y型宫腔的一侧,给予预温85℃流动热水经80 s热损伤小鼠子宫内膜组织,达到子宫内膜广泛剥脱目的。结果处理后48 h宫腔内见子宫内膜层广泛脱落,部分子宫腔壁内膜完全脱落,内膜间质可见大量血管充血;处理后7 d子宫腔及浅肌层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的腺体结构;处理后14 d子宫腔形态缩小或闭锁,未见正常内膜,并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表现,子宫外形尚存在。合笼后,模型小鼠仍能受孕,但胚胎仅存在于未损伤侧子宫腔。结论利用宫腔导管对小鼠子宫腔进行热处理,初步建立了子宫内膜损伤的动物模型。
曲军英吕一帆林茵江一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