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Y0204004040531)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韩德民张罗葛文彤周兵王先忠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额窦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观察
  • 2篇内窥镜
  • 2篇内窥镜检
  • 2篇内窥镜检查
  • 2篇解剖学
  • 2篇镜检
  • 2篇窥镜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嗅觉
  • 1篇嗅觉受体神经...
  • 1篇隐窝
  • 1篇影像学研究
  • 1篇正常人
  • 1篇神经元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耳鼻咽...

作者

  • 6篇张罗
  • 5篇韩德民
  • 4篇周兵
  • 4篇葛文彤
  • 3篇王先忠
  • 2篇鲜军舫
  • 2篇陶建华
  • 1篇倪鑫
  • 1篇羡慕
  • 1篇李平栋
  • 1篇王奎吉
  • 1篇李云川
  • 1篇贺飞
  • 1篇刘仲燕
  • 1篇王成硕

传媒

  • 4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国际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嗅觉受体神经元体外培养
2008年
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嗅觉的外周感受器,可以将成千上万种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且具有独特的可持续再生能力。嗅觉受体神经元功能缺陷或数量减少均可造成嗅觉障碍。由于在体内很难完成相关研究,体外培养嗅觉受体神经元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将对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取材、支持物、培养方式、培养基及细胞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羡慕张罗韩德民
关键词:RECEPTOR
额隐窝区域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观察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mm,层距0.3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mm,窗宽+2000HU,窗位+200HU)。观察 CT 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最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 CT 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张罗韩德民葛文彤倪鑫鲜军舫王先忠周兵李平栋
关键词:额窦解剖学X线计算机额隐窝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 CT 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 CT 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 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张罗韩德民王先忠葛文彤王成硕周兵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额窦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被引量:37
2005年
目的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 mm,层厚0.625 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 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 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入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张罗韩德民葛文彤周兵鲜军舫刘仲燕王奎吉贺飞
关键词:额窦解剖学内窥镜检查
健康人额筛气房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了解额筛气房在国人中的出现率,进一步认识额窦和额隐窝区域重要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人(404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研究对象,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观察鼻丘气房、额气房、筛泡上气房、眶上筛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额筛气房的出现比率,同时分析钩突后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分布特征和终末隐窝的出现率。结果①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多个气房需要依靠三维 CT 明确分类。②159侧(39.4%)出现额气房,其中Ⅰ型98侧(24.3%);Ⅱ型28侧(6.9%);Ⅲ型33侧(8.2%),未见Ⅳ型额气房。148侧出现筛泡上气房(36.6%);22侧出现眶上筛房(5.4%);36侧出现额泡气房(8.9%);25人出现额窦间隔气房(12.4%)。③380侧出现鼻丘气房(94.1%)。钩突后上端可有1个或2个附着点,244侧钩突后上端有单一附着点(60.4%),其中214侧(53.0%)附着于眶纸板;21侧(5.2%)附着于中鼻甲;9侧(2.2%)附着于颅底。160侧钩突后上端有两个附着点(39.6%),其中,111侧(27.5%)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35侧(8.7%)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4侧(3.5%)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360侧(89.1%)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结论 16排螺旋 CT 结合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可准确辨认额窦和额隐窝区域中额筛气房的解剖特征。
张罗陶建华韩德民葛文彤周兵王先忠李云川
关键词:额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成年人
正常人额筛气房出现率的CT观察
目的通过分析正常人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了解额筛气房在国人中的出现率,进一步认识额窦和额隐窝区域重要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例(404侧,平均年龄39.4±13.5岁)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
张罗陶建华韩德民葛文彤周兵王先忠李云川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